11月4日至5日,以“向新而行,智创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教育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成果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召开,5000多名代表参加大会。

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杨非、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会长杨宗凯、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天顺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十四联合党委书记、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靳诺出席年会并讲话。

靳诺表示,大会紧扣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核心任务,彰显教育技术领域蓬勃向上的创新活力。协会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确保协会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要夯实组织基础,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健全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机制,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协会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四个服务”,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依法依规依纪开展,维护教育技术行业的良好形象。

杨非表示,协会召开本次以“向新而行,智创未来”为主题的大会,总结“十四五”,开启“十五五”,意义尤为深远。他代表教育部社团办对协会工作提出希望:一是要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内部机构功能作用,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树立品牌意识,突出特色优势,以规范化建设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二是聚焦服务教育强国核心任务。准确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服务六大特质提升,围绕八大体系建设,特别是聚焦建设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深入研究智能时代教育新规律,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模式、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等方面贡献更多的专业智慧;三是发挥协会聚集产学研各方力量的优势,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力,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让技术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教育新质生产力,争当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开拓者,把本次会议成果转化为优化教学、改进服务,创新治理的行动力量,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李天顺表示,技术应用本身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推进教育数字化,绝不能停留在“建系统、上平台、买设备”的层面,更不能陷入“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误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提升育人质量为导向,推动技术真正服务于因材施教、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教育公平。”他还分享了对教育技术的三点思考。一是坚守育人初心,确保教育数字化转型行稳致远。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立德树人始终是根本方向。要善于运用数字技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二是深化融合应用,实现技术与教育的“化学反应”,“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依然存在,技术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鸿沟,需要推动技术从“辅助手段”向“深度融合”跃升,从“工具使用”走向“模式创新”。三是强化协同创新,构建开放共享的发展生态。教育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李天顺表示,人工智能不是教育的“替代者”,而是教育的“赋能者”;技术不会改变教育的育人使命,但将深刻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和教育生态体系。“希望各位代表以大会为契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以更加理性的态度驾驭技术,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坚守育人初心。”

杨宗凯表示,今年是开启教育数字化战略“新三年”计划的开局之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在国家战略引领下,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向纵深发展,教育数字化产业不断创新,数字教育新形态不断涌现,教育技术研究空前活跃,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日益深化,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召开这次大会,也是基于国家这种战略部署和推进要求。大会将直面“智能时代,教育何为”这一时代命题,以“技术赋能、育人为本、产教协同、创新引领”为核心理念,汇聚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产业等多元创新主体,通过思想碰撞、经验成果分享、方案展示、生态共建等多种形式活动,打造教育数字化创新引擎,推动教育创新发展。

杨宗凯说,这次大会借鉴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经验,主论坛和分论坛采取更加生动的报告形式,突出数字教育创新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力图为参会者提供更加生动、易借鉴落地的一线智慧。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斯坦福大学教授蒋里、剑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Rupert Wegrif、中国科学院院士胡事民、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曾德华,分别从《安全可信人工智能推进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人工智能支持的教学对话新模式及教学创新价值》《大模型自主生态体系及其在教育中应用》《教育人工智能政策与实践》五个方面作主旨报告。同时,大会还进行了大模型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发布。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王发洲、广东医科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中心主任金博、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姚登峰、无锡市教育局局长宋新春四位代表分别就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课堂的探索和实践进行经验分享。江苏金智教育信息股份有限公司CEO史鸣杰、超星泛雅集团创始人史超分别就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发展的破局、赋能智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主旨报告。

在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时,杨宗凯表示,今年是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新三年”,也是“智慧教育”的元年,更是“教育强国”的开启之年,在智能时代如何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导入,对教育的变革和影响非常大。2025年的年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线下参会人员突破5000人,除了主论坛,还有20个平行论坛。教育技术行业的人,要发挥专业协会的优势,为教育强国作贡献。要发挥“UGBS”的协同作用,“U”包括大学研究机构,一定要理论引领,研究新教育的规律;“G”是政府要主导这场变革,国家也出台了教育数字化的战略行动计划,也是“教育强国”的九大任务之一,国务院刚刚颁布“AI+”六大行动计划,对人工智能和智能体覆盖教育的全要素、全环节都提出很高的要求。现在是一个技术大变革的时候,教育的生产力,始终在不断地迭代和发展,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也要积极地应变,主动地求变,促进以变求强,建设“教育强国”。

“在过去的一年,协会努力搭好平台,汇聚大家的智慧,分享大家的创新经验,进一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为了让一线教育实践者,能够更好地吸纳这些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我们组织一系列的平台活动,比如研讨会、学术论坛、创新成果申报等活动,把最新的、最有效的创新智慧,凝练并提取出来。表彰这些做出创新成果的实践者,同时也把这些创新成果中凝练出来的新思想、新方案和新技术、新管理制度传播下去,进而用来推动教育数字化的转型。未来,我们要服务好国家的教育数字化战略,服务好社会的各类主体,服务好会员。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会员更精准地做好服务,搭好平台,凝聚更多的力量,汇聚成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更磅礴的力量,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陈丽说。

这次大会组织了二十个分论坛,围绕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热点、痛点和难点,覆盖全学段、全类型学校、社区教育、企业学习等办学形态;涉及网络学习空间、教室、课程、教与学、评价、管理等全链条;涉及教育技术支撑人员、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涉及政府、产业、学校、校外学习中心等多类型机构。

大会汇报了协会公益活动“点亮计划”“数字教育乡村振兴”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效。一年来,先后有超100家企业加入捐赠行列,整合智能教学设备、数字资源等物资价值超2000万元,超1000家学校被遴选为受捐集体,举办各类公益巡讲21次,惠及各类教师2万人次。

大会对批准新增的8家分支机构进行授牌,对11家优秀分支机构进行了表彰。

“音体美数智专业委员会”“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职业教育分会”“数字教育资源专业委员会”四家优秀分支机构作了典型经验分享。(来源: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编辑:庞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