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以“创新赋能 智健未来”为主题的“新时代教育康复的融合与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康复专业委员会和北京联合大学共同主办。中国残联副主席王永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黄先开、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楚国清、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新社、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温中一、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秘书长毛勇等出席会议。来自教育、康复、医疗界的专家学者、学校师生代表共计180余人参会。

开幕式在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系学子的古筝三重奏及诗朗诵中拉开序幕。中国教育技术学会教育康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于显洋表示,教育康复是“教育”与“康复”深度融合的特殊领域,更是“健康中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他倡议,从“需求”“融合”“创新”三个方面,激活教育康复的内生动力。

王永澄表示,研讨会聚焦“融合”与“创新”,正是回应时代需求、破解发展难题的有力行动。希望教育康复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做残疾人康复事业的“智囊团”。主动对接国家政策,推动教育康复标准体系建设,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大胆探索“教育+科技+康复”的新模式,让技术创新真正转化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黄先开表示,协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专委会工作,发挥“平台、资源、桥梁”优势,在政策协调、技术对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助力专委会工作走深走实。

楚国清表示,学校2015年便敏锐洞察特殊教育领域的人才缺口,率先申办“教育康复学”本科专业,是北京唯一获批该专业的高校,填补了区域特殊教育康复人才培养的空白。十年来,学校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构建“医教结合”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教育康复人才,以行动践行“让每个生命都有尊严”,这也成为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闪亮名片”之一。

李新社表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康复领域的探索方兴未艾,需要不断创新,将信息技术的创新成果积极运用到教育康复场景中来,让技术创新造福社会。

温中一代表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表示,愿以本次分论坛为纽带,深化与教育界、康复界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让创新技术赋能教育康复,让专业服务温暖老年群体。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大力量。

毛勇表示,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愿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康复专业委员会携手并肩,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硬核力量”与“暖心温度”。

吉林大学教授刘华虓分享了“AI助力融合教育”的主题研究,他介绍了多模态大模型与视频解析、AI构建知识图谱与内容关系谱图等先进科学技术在融合教育领域中的尝试。

北京语言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生命健康研究院)院长、中美国际健康学院(海南)院长高立群分享的主题是“语言康复在融合教育中的作用”。他表示,“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尊严的基石——对言语语言障碍儿童而言,一套科学的语言训练方案能帮他们‘听见世界、说出心声’”“未来,我们要让语言康复技术更普惠,让每个有需要的人都能‘无障碍沟通’。”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中国残联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贾美香分享的主题是“儿童康复领域医教康融合实践现状及趋势”。她表示,当前我国儿童康复仍面临“评估不精准、干预不系统、资源不均衡”等问题,而医教康融合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她们探索的“孤独症儿童全周期康复模式”,已帮助数万名孤独症儿童提升生活自理与社交能力。

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特聘教授黄浩明分享的主题是“全龄友好:教育康复的协同共享”。他表示,“基于全龄友好的理念,我们倡导的教育康复关系,需要转向协同共享的‘网络’模式,建立党政、家庭、职业教育、群团组织、社会企业和智库研究与媒体传播‘六位一体’模型。”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岩、北京市海淀区女企业家协会会长何银萍、北大医疗康复医院常务副院长张文洛、美亚联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标、北京交通大学博导、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低空经济与数据安全产业创新中心主任任爽、vivo企业社会责任高级经理黄桂玲、北京师范大学科技集团总裁助理丁家礼、艺馨友爱(深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诚晟、广西福旺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恢天、山西临汾曲沃特教学校老师鲁艳芳、河南省老干部康复医院亚健康康复中心主任医师王宝珠、北京优度华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仇东林、中联律师事务所律师谢敏民等围绕教育、康养、科技、法律援助等在论坛上进行了案例分享。

现场举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康复专委会特聘顾问、专家聘书颁发仪式;“爱心书画捐赠”环节,一幅幅饱含温度的书画作品传递着社会各界对特殊群体的关爱。著名书画艺术家容铁表示,愿以书画为媒,用笔墨丹青为特殊群体点亮精神世界;“法律援助公益行动”正式启动,将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与权益保障服务,让教育康复与权益守护“双向发力”。

研讨会在全体参会人员合唱《世界赠予我的》《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中落下帷幕。未来,在政府引导、高校支撑、专家引领、社会参与的协同努力下,我国教育康复事业必将迈向更精准、更普惠、更温暖的新未来,为更多特殊群体点亮“有尊严、有品质、有希望”的人生之路。(来源: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编辑:朱冠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