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业互联网从“工具”向“工业智能体母体”跨越,一场关乎新型工业化的变革正加速到来。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工业智能体专业赛应势而生,以“平台化赋能,智能化定义”为核心,肩负三大特殊使命:政策落地“转化器”,让国家战略部署具象化;新质生产力“孵化器”,重构工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才供给“培育池”,打造复合型工业创新队伍,剑指工业智能化发展新未来。

让政策落地育新质生产力

北京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服务联盟理事长、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工业互联网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闫同柱表示,作为政策落地的“转化器”,大赛不仅紧扣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与工信部“以工业智能体深化AI工业应用”的要求,将方向拆解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七大核心场景,更联合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国家级“双跨”平台,创新设计“平台出赛题、团队解痛点”的需求转化机制——例如浪潮云洲推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智能体”赛题,直面企业“不愿转、不会转、不敢转”的困境,让政策从“宏观部署”落地为“可执行的产业实践”。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赛事的价值远不止技术比拼。”闫同柱表示,在生产力要素层面,它推动AI的“认知能力”与工业软件的“执行能力”深度融合,培育“数据+知识”双驱动的新型组合——数据打破知识的“静态局限”,使其适配场景动态变化;知识赋予数据“工业灵魂”,支撑精准经营决策,而工业智能体正是二者融合的关键载体,正重塑研发、生产、运维等全价值链。

在生产关系层面,赛事搭建“产业龙头+平台+中小企业”的协同网络,龙头企业开放场景与数据,平台提供技术支撑,中小企业输出创新方案,彻底打破“大企业有场景无活力、小企业有技术无渠道”的壁垒;在主体培育上,赛事重点挖掘“专精特新”企业,通过赛事背书与资源对接,让具备技术壁垒的中小企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

作为人才供给的“培育池”,赛事精准瞄准新型工业化对“懂工业+懂新一代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实战历练、跨界交流、梯队建设”三大路径——参赛团队在解决注塑机工艺优化、高铁信号设备运维等真实工业痛点中锤炼技术能力,在与高校科研团队、龙头企业技术负责人的交流中拓宽视野,最终形成“从学生团队到创业公司”的人才梯队,破解行业人才紧缺难题。

破解产业痛点长期护航构建良性循环

闫同柱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赛事的深远战略意义。一是推动工业互联网从“工具属性”向“工业智能体母体”升级——平台通过“采集—治理—流通—供给”全链条数据能力,为智能体提供“足量、优质、可用、适配”的数据基础;构建“工业场景化模型算法体系”,解决“算法与业务脱节、模型落地难”问题;提供“低代码开发、多模式部署”的开发环境,让智能体从“能开发”走向“能落地、能好用、能迭代”;同时将分散的工业知识转化为标准化“数字知识资产”,避免智能体“从零学习”。

二是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生态,强化产业链韧性与竞争力。我国工业领域长期存在“龙头企业有场景无创新活力、中小企业有技术无落地渠道”的痛点,专业赛通过“赛事搭台、需求牵引、资源赋能”的模式,构建起全链条融通生态。搭建“大中小企业融通”生态——联合8家产业龙头发布“揭榜挂帅”赛题,如卡奥斯“注塑机工艺参数优化Agent”、中国通号“高铁信号设备智能运维智能体”,让中小企业技术对接真实场景,龙头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再辅以中关村丰台园的财政倾斜、场景开放、“产学研用金对接平台”,强化产业链韧性。

三是聚焦区域产业痛点,打造“以赛促产”的区域发展样板——以丰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载体,围绕轨道交通主导产业,将高铁应答器人工巡检、高端装备研发周期长等区域痛点转化为赛题,既精准破解产业难题,又通过赛后办公场地、人才公寓等落地支持,吸引优质项目集聚,助力丰台园打造“工业智能体创新高地”。

当前赛事已进入“项目征集冲刺”关键阶段。在全国宣介上,围绕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核心区域举办9场专题宣介会与赛题解读会——从北京的工业智能体新范式研讨会,到深圳、青岛、上海等地的赛题宣贯,再到“走进清华”的校园宣讲,累计触达科技型企业、高校科研团队超1000家(个)。

在参赛支持上,上线“工匠AI助手”官方工具,提供知识问答、赛题拆解、理工科大模型技术支持,累计服务超500人次。专家评审团也已组建完成,采用“技术—产业—资本—政策”四维一体结构——技术专家研判工业大模型轻量化等前沿方向,产业代表评估场景适配性,投资机构考察商业化潜力,政策专家把关合规性,确保评审专业与公平。

更值得期待的是,赛事为优胜团队准备的“全生命周期赋能大礼包”。在技术落地层面,优先接入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国家级双跨平台,获取数据接口、边缘计算资源,并对接中车研究院、中国通号等企业开放真实场景用于验证;在政策扶持层面,丰台园提供价值1000万至3000万元支持,包括办公场地租金减免、人才公寓、专项资金倾斜;在创新支撑层面,联动清华工研院、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提供工业机理咨询与技术攻关,组织参加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拓展市场;在长期成长层面,建立项目档案跟踪进展,及时协调资源解决新增需求,推动项目从“获奖成果”成长为“产业化标杆”。

最后,闫同柱对正在或即将投身于工业智能领域的创新创业者给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锚定“工业真实痛点”,让技术扎根产业土壤。二是善用“生态协同资源”,借势加速创新落地。三是坚守 “1米宽1000米深的理念”,练好工业智能化转型的“深功夫”。(来源:中关村丰台园管委会)

编辑:朱冠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