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3日消息(记者 王进文)初冬的哈尔滨,寒意渐浓,而哈尔滨亚冬体育馆内却热潮涌动。10月10日至12日,为期三天的2025中国自动化大会(CAC2025)在此举办,这场以“以智赋能 掌控未来”为主题的科技盛会,汇聚国内外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产业领袖与青年才俊,共同擘画智能化时代的宏伟蓝图。

大会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立足新起点:在历史交汇处凝聚领域共识

站在“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时点,本次大会的意义远超一次常规学术交流。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理事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孟飞在致辞中表示,“我们正处在自动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历史性机遇期。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催生新范式、新业态、新能力的深刻变革。”

杨孟飞致辞(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他的致辞为大会定下了基调——这不仅是对“十四五”期间自动化领域创新成果的“系统检阅”,更是为“十五五”期间技术突破与产业布局搭建关键的对话平台。杨孟飞期待,通过本次盛会,“让院士专家的前沿洞见为技术探索锚定方向,让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对话为成果转化疏通堵点,让海内外学者的思想碰撞为创新突破点燃火花。”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起翔的出席,凸显了地方政府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视。他在致辞中表示,“黑龙江正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全力打造自动化技术创新高地。”

张起翔致辞(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特聘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杰在致辞中介绍了自动化学科作为学校建校之初便设立的优势学科,长期立足航天、服务国防,在智能控制、机器人、无人系统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国之重器,并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本次大会不仅是学术成果展示的平台,更是激发科研灵感、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契机,期待与会者深入交流,在理论探索与技术创新方面凝聚共识,共同绘制学科发展新蓝图,为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他表示。

陈杰致辞(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宋迎东强调了自动化作为引领现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度融入千行百业,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他期待与会各方借助大会平台深化合作,将学术智慧转化为技术成果,共同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宋迎东致辞(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思想交锋:前沿报告勾勒智能技术演进路径

主旨报告环节成为本次大会最引人注目的思想交锋舞台。11日,4位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权威专家,从不同维度描绘了自动化与智能技术的未来图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名誉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提出的“从概念生成到意图驱动的智能”引发了广泛讨论。他在报告中表示,随着大语言模型与多模态学习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正经历从传统的模式拟合与被动响应,向“意图驱动智能”的转型。

郑南宁作报告(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于海斌将目光聚焦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制造自动化”。他系统回顾了自动化技术在历次工业革命进程中的作用,总结了制造自动化系统的演进历程,并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制造自动化系统的核心特征和发展方向。

于海斌作报告(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夏桂华的报告“船舶数字孪生技术研究及在无人船编队控制中的应用”,展现了自动化技术在特定领域的深度应用。他详细解释了数字孪生技术的本质:“数字孪生技术是利用模型、数据和算法,构建模拟物理体结构与性能的数字体,经传感器实时采集物理体数据与其进行迭代演化进化,实现物理体与数字体高精度同步运行。”

夏桂华作报告(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来自产业界的声音同样振聋发聩。菲尼克斯集团数字化业务首席技术专家Benjamin Homuth展示的“PLCnext Technology——新一代开放自动化控制平台”,代表了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他介绍,该平台通过融合IT与OT技术,打破传统控制系统的封闭性,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解耦。

Benjamin Homuth作报告(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12日的主旨报告精彩不断。陈杰将目光投向自然界。他从蜂群、鸟群等生物群体的自组织行为中汲取灵感,系统性地阐述如何解决无人系统在分布式感知、决策、规划与控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合作演化与群智涌现技术框架,极大提升无人机组、机器人集群在复杂现实任务中的协同智能与效能。

陈杰作报告(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特聘顾问,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聚焦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感知与控制前沿技术”。他深入探讨融合物理形态与智能算法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如何应对不确定性挑战,重点介绍多模态感知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如何为机器人注入语言理解、常识推理等关键能力,从而在智能制造、医疗康复等领域发挥巨大潜力,引领机器人技术迈向新发展阶段。

王耀南作报告(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来自产业一线的和利时科技副总裁何春明聚焦于工业实践。他表示,AI正作为“破局者”与“增效器”深度重构工业控制系统。通过融合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AI,构建“感知—决策—执行—反馈”的自主闭环,工业系统能主动适应变化,实现全流程协同。此外,他还展望了利用多模态大模型实现从工艺图纸到控制代码的自动生成,以及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大幅降低运维门槛的未来。

何春明作报告(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阿尔伯塔大学教授Randy Goebel着眼于AI技术本身的前沿与挑战。在大型语言模型火爆的当下,他关注如何构建更可靠的AI系统。他提出,需要探索和完善多种神经符号基础模型的混合使用,并解决如何将这些不同模型有效整合为一个协同工作的智能体系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为下一代可信AI奠定基石。

Randy Goebel作报告(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生态构建:多元交流平台激发创新活力

本次大会精心构建了“1+N”立体交流体系,打造1个主会场,推出学术前沿探索类、产业赋能转型类、交叉领域技术类、青年人才交流类、教育与期刊发展类五大类别的30余场平行会议,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交流格局。

平行会议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在学术前沿探索类平行会议中,学者们就具身智能、低空经济、数字孪生、智能导航、教育大模型等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讨论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注重技术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应用。

产业赋能转型类会议聚焦自动化技术驱动产业升级的实际路径。与会专家分享了自动化技术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的典型案例,探讨了中国制造业实现智能化转型的实施路径。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大领域中的创新应用成为讨论热点,展现了自动化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的广阔空间。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大会特设的“期刊主编面对面”平行会议,链接核心期刊主编与科研人员,直接破解论文发表与学术传播中的难题。这一创新举措受到青年学者的热烈欢迎,会场座无虚席。

同时开展的“女科技工作者”平行会议,聚焦女性科研力量成长,搭建成果分享与职业交流平台。多位自动化领域的杰出女性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与成长感悟,为更多女性投身科技创新事业树立榜样。

青春力量:青年人才跨界交流破解行业难题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本届大会首次举办的“优秀青年人才跨界交流会”成为亮点之一,汇聚了自动化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和领军企业家,通过思想碰撞激发创新灵感。

“这种跨界交流非常珍贵。”一位参与交流的青年研究员表示,“我们平时在实验室里专注于技术细节,很少有机会从企业家那里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今天的对话让我对研究方向的产业价值有了新认识。”

大会设置的青年科学家论坛、博士生交流会和学生工作发展论坛,为不同阶段的青年人才提供了展示平台。同步开展的10场论文口头汇报和1000余篇论文墙报展示,构建了多层次学术交流体系,为自动化领域人才培养与成长铺路搭桥。

“看到这么多年轻面孔投身自动化研究,我对领域的未来充满信心。”一位与会专家感慨道,“他们思维活跃、跨界能力强,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技术展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

在大会展览区,1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集中展示了自动化领域的核心创新成果与未来产业集群布局。

展示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大会现场精心设置的场景互动体验与技术应用展示环节,让参会者得以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技术与产品,沉浸式感受智能科技的魅力。“这种直观的体验非常重要。”一位来自企业的参会者表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技术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未来的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基础。”

展望未来:自动化技术驱动社会深刻变革

随着大会的深入进行,一个共识愈发清晰:自动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远超技术层面的社会变革。

与会专家探讨了自动化技术对未来社会分工、工作模式与民众生活方式可能带来的系统性影响与重塑。这些讨论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范畴,触及了科技与社会互动的本质,体现了自动化领域学者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

十月的哈尔滨,因这场科技盛会而格外耀眼;自动化领域,因这次思想碰撞而更具活力。

作为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国内最高层次的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技领域的大型综合性学术会议,中国自动化大会创建于2009年,16年来,中国自动化大会走过了杭州、北京、长沙、武汉、济南、西安、上海、昆明、厦门、重庆、青岛等地,汇聚众多两院院士、Fellow、学科带头人、企业家等高层次人才,形成多项咨询建议。

12日下午,随着陈杰、宋迎东共同代表2025年中国自动化大会组委会,将CAC奖杯正式移交给2026年大会承办单位——中国自动化学会,2026中国自动化大会也将在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65周年之际在北京举办。

“CAC杯”交接仪式(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本次大会留下的不仅是前沿的技术报告和精彩的展示,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信心与决心。当概念的生成与意图的驱动交织,当虚拟的数字孪生与实体的制造系统共舞,当学术的严谨与产业的活力融合,一个由智能全面赋能的新未来,正在哈尔滨的这场思想风暴中,加速照进现实。

正如杨孟飞所言,本次大会凝聚的共识,必将“转化为推动自动化技术迭代升级、助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实践动能,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来自自动化领域的坚实力量”。在智能化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中国自动化领域正以坚实的步伐,向着“掌控未来”的目标稳步迈进。

编辑:阮修星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