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8日消息(记者 王进文)“不用回老家,在延庆就查到结婚证,真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的王女士拿着刚打印好的档案复印件,对北京市延庆区档案史志馆的跨区域服务连连称赞。这一幕,正是延庆区档案史志馆今年以来推行“五个联动”工作机制,推动档案史志事业从“单一管理”向“开放服务”转型的生动写照。
在延庆区,档案史志不再是锁在库房里的“老物件”,而是通过部门、馆校、馆企、馆街、区域间的协同联动,成为丰富文化生活、培育专业人才、助力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活资源”。
部门携手搭平台 文化惠民“热”起来
7月初的城南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报告厅座无虚席,掌声不时响起。北方工业大学博士生农丽媚站在台上,娓娓道来长城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故事,台下居民听得入神。“这是我第二年听‘延庆博士的一堂课’了,内容接地气,还能了解咱延庆的本土文化,我们全家都爱来。”百泉街道居民赵女士笑着说。
这场受欢迎的文化讲座,背后是延庆区档案史志馆与多部门的紧密协作。今年以来,该馆主动对接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百泉街道等部门,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兰台汇智 延脉传承”党建品牌,除了“延庆博士的一堂课”,还推出红色文化讲座,举办延庆区荣誉展、家风家教展、抗战胜利80周年档案展等活动。原本由档案史志馆“单打独斗”的文化服务,变成了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大合唱”,让更多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富的文化盛宴。
馆校合作结硕果 人才培育“实”起来
“通过这次实习,我真正了解了档案工作的全流程,课本上的知识终于‘落地’了。”今年暑假,在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就读的姚郦寒,在延庆区档案史志馆完成实习后,收获满满。
为破解人才短缺难题、提升专业能力,延庆区档案史志馆将馆校合作作为重要路径。今年,该馆不仅与北京联合大学、延庆第四中学达成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还联合开发特色课程,让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同时,依托馆内的市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合区教委在周边学校开展志愿讲解活动,打造“档案育人”品牌。
校企联动谋新篇 文创产品“火”起来
今年4月,一套“我爱延庆”系列创意印章在延庆“出圈”,成为游客打卡收藏的“新宠”。这套印章以延庆15个乡镇轮廓为造型,八达岭长城的雄伟、永宁古城的古朴、世园公园的秀美,还有火勺、葡萄等特色物产,都被巧妙融入其中。游客拿着印章盖戳集章,不仅趣味十足,还能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延庆文化。更神奇的是,15枚印章拼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延庆区划图。
“这套印章能‘走红’,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延庆区档案史志馆工作人员介绍,为让档案文化资源“活”起来、产生经济价值,馆里将印章无偿授权给北京世园公司,双方还联合策划“档案见证长城”文化主题展览,共建研学基地,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此外,该馆与中国邮政北京延庆分公司合作,征集到长城、世园、冬奥系列邮品档案,既丰富了馆藏,又实现了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深入街巷助振兴 文化赋能“暖”起来
档案史志工作的触角,还延伸到延庆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在儒林街道“遂成都会”文化街区,墙上的老照片、展柜里的旧物件,都承载着延庆的历史记忆。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正是由延庆区档案史志馆提供,为街区文化建设筑牢史料根基,让居民漫步街区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自去年以来,该馆主动走进张山营、旧县等7个乡镇,开展文化资源调研,梳理镇史村史,为当地苹果、葡萄等特色农产品注入文化内涵。在康庄镇,馆里还参与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通过提供档案资料、策划展陈内容,让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走出一条“档案史志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京冀协同通壁垒 便民服务“优”起来
“以前跨区域查档案,得来回跑好几趟,现在太方便了。”王女士的经历,是延庆区档案史志馆推进区域联动的缩影。近年来,该馆积极与张家口市、石家庄市等地的33家档案馆合作,签订跨馆利用协议。如今,群众只需携带身份证明,就能就近查询婚姻、知青、学籍、工作调动等民生类档案,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除此之外,京冀两地档案史志部门还携手推进档案开发利用。双方发挥各自馆藏优势,联合筛选北京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康庄火车站纪念馆、京张铁路纪念馆建设提供史料支持。延庆区档案史志馆还专门赴河北多地,查阅征集到176件涉延历史资料,收集《张家口市志》等珍贵志书近百册,为区域历史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五个联动’不仅盘活档案资源,更让档案史志工作焕发新活力。”延庆区档案史志馆馆长郝建云表示,接下来,馆里将继续以“五个联动”为抓手,拓展合作网络、夯实人才队伍、创新服务形式,努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延庆经验”,为全区高质量绿色发展贡献更多档案史志力量。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