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0日消息(记者 庞婷)11月10日,记者从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社会民生专场上获悉,五年来,北京市从无到有建成122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补贴惠及127.3万老年人,全市登记社会组织达1.2万多家,初步构建起具有首都特色的养老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志伟介绍,北京市出台加强新时代首都老龄工作实施意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模式。针对99%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实际,北京市完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成122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化、普惠性的养老服务。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发展养老助餐点,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与社区养老服务资源融合,满足“老老人”居家长期照护、助餐、助医等基本生活需求。
在优化老年人补贴政策方面,北京市实施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高龄老年人津贴,惠及127.3万老年人,并取消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消费限制。同时,推出北京养老服务网和小程序,为群众提供找服务、找助餐、找机构、找政策的“一站式”平台,基本实现养老服务“触手可及”。
在困难群体保障方面,北京市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全面实现救助申请“指尖办”“就近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升,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
针对困境儿童保障,北京市修订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建立健全困境儿童生活费自然增长机制,将流动儿童、困境孤独症儿童等纳入关爱保护。残疾人福利方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惠及15.18万残疾人,在全国率先实现“两项补贴”全程网办、跨省通办。
专项社会服务方面,北京市全面实施婚姻登记“全国通办”,跨省业务办理量居全国超大型城市前列;婚姻家庭辅导室实现全覆盖。殡葬服务方面,实施殡葬惠民政策,推出殡葬服务专线96101,大力推行海葬、自然葬,深化殡葬领域移风易俗。
社会治理方面,北京市推动社会组织由“增量”向“提质”转型,全市登记社会组织1.2万多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9.5万多家。慈善事业稳步发展,出台全国首个慈善信托地方标准,累计登记认定慈善组织800多家,慈善信托备案总金额超过15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