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攻克抑郁症的道路上,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团队取得重大突破,锁定了信号通路“总开关”——腺苷。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确认,腺苷信号通路是驱动当前两种常见抑郁症疗法快速起效的关键。基于该原理,团队正在开发更安全、高效的抑郁症非药物疗法和全新小分子药物。11月6日,相关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
抑郁症是全球主要精神疾病之一,其中约三分之一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对传统药物反应不佳。当前,这类患者主要接受氯胺酮或电休克治疗,虽然数小时内即可产生明显疗效,但会伴随难以规避的副作用。学界对疗法原理的研究,长期聚焦氯胺酮的一个热门靶点,但一直未能取得原理性突破。
十多年前,罗敏敏和团队探讨过一个线索:氯胺酮会引起外周循环的抗炎作用,其中就有腺苷参与,那腺苷是否也会在脑部产生类似的作用,实现对抑郁症的治疗?但腺苷代谢速度快,受限于检测手段,科研团队无法对小鼠大脑进行快速取样检测。直到北京大学教授李毓龙团队成功开发聚焦腺苷的基因编码荧光探针,脑内的腺苷变化过程终于被清晰“看见”。
2019年5月20日——北京脑所博士后乐晨雨清楚地记得这一天,他为完成腺苷探针表达的实验小鼠注射了氯胺酮,不到1分钟,腺苷信号曲线就急速上升。时至今日,这个画面依然令他激动,随后对小鼠进行的电休克治疗,同样出现了强烈的腺苷信号表达。两种看似迥异的抑郁症疗法,竟受同一种“开关”控制。
罗敏敏团队依据这一原理,找到安全、可控诱发大脑内腺苷释放的抑郁症新疗法——间歇性低氧干预方案,并自主开发了用于抑郁症人体治疗的相关设备,正在进行临床试验,预计2026年产出阶段性成果。(记者 刘苏雅)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