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30日消息(记者 庞婷)9月29日至30日,为期两天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第二届北京数字人才发展大会”在海淀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开幕。大会以“产业为根·数智赋能·融合共生”为主题。会上,市人社局发布北京市数字人才培育和发展方向前瞻性研究报告、第二批数字人才培育典型案例、首届数字人才专项赛成果,为数字人才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作《按照法律、战略、制度要求加快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主旨报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清华大学教育学院专家学者分别就“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数据产业人才培养、全球视角下的数字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数智化等主题发表演讲,多维度的深入解析,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此外,大会还举办多场“AI+”主题平行会议,围绕产教融合、人才管理、个性化教育以及具身智能、低空经济、智慧医疗、数字安全、智能制造、数字技术“出海”等领域展开热烈讨论。各领域嘉宾齐聚一堂,带来多维立体的AI+产业升级与数字人才发展最新洞察和分享交流。

北京市人社局重点发布了在推进数字人才培育方面的显著成果和创新举措,包括北京市数字人才培育和发展方向前瞻性研究报告、第二批北京数字人才培育典型案例,以及北京市首届数字人才专项赛有关情况。

调研报告系统分析了北京市数字人才培育工作的现状。在培育体系建设上,着力打造多层次培训平台,分批次建设63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遴选37家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机构,覆盖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14个职业方向。通过以上平台实现每年培养数字技术技能人员1万人的目标,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在重点人才培养上,聚焦“高精尖缺”精准发力,近3年举办数字技术领域高级研修班80个,培训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数字人才4000余人。组织开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职业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2400余人。组织开展6期“首席数据官”培训,培养数字领军人才700余人。

在制度机制创新上,着力破解人才发展瓶颈,出台《北京市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北京市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构建“政策引领、平台支撑、多元培育、机制保障”的数字人才发展体系。建立动态调整的数字技术职称评审体系,发布《北京市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开发目录(2025年版)》,开展首届数字人才专项赛。

方案提出构建多层次数字人才培养体系的策略。数字人才培育典型案例是北京市数字人才培育方面的最新实践成果,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既有首席数字官培育的先进经验,也有学科融合培育跨界人才的实践探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清华大学首席数字官CDO项目以七大课程模块,秉持“学科交叉、产研融合”等理念,32位教师授课,走进企业案例教学,由三学院联合办,跨学科育人,输送数字化领军人才,构建“首席数字官百人会”生态,获得学员与社会认可。

今年的“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中首届数字人才专项赛,吸引全市198个项目报名参赛。这些成果的发布,是北京市在数字人才培育方面的积极探索,为全国数字人才发展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大会还设立1000平方米的生态展区,科大讯飞、神州数码、星测未来等众多企业展示了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成果和技术方案。

大会期间,海淀区数据局、海淀区人才局、海淀区人社局联合高校和驻区企业联合发起数智人才培育计划,旨在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智人才培养生态。在海淀区委网信办、海淀区数据局的共同见证下,中关村网络与数据安全学院揭牌成立。

编辑:王进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