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的有关要求,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推进人工智能前沿科技的普及,助力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型综合素质人才培养,中国自动化学会发起青少年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测评项目。为培养相关师资和裁判人才,自2022年起(每年4次)开展青少年人工智能辅导师和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裁判员的培训工作。
缘起:一场关乎未来的“播种行动”
“当科技教师点燃火种,万千少年便有了照亮未来的光。”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22年,“智能教育”写入义务教育新课标。政策东风之下,师资短缺仍是AI教育的最大瓶颈。
据了解,当时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没有专业的AI课程教师。对此,中国自动化学会(CAA)于2022年启动“青少年人工智能辅导师及裁判员培训”,以“标准化课程体系”破解困局;于2023年推出“解密自动化”系列科普活动,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及科技工作者打造“CAA智能趣微课”线上品牌项目,致力于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
主办单位包括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承办单位包括中国自动化学会智慧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专业委员会。
青少年人工智能辅导师培训七大方向,教师可根据教学领域选择:人工智能程序设计——图形化编程语言;人工智能程序设计——Python编程语言;人工智能程序设计——C++编程语言;人工智能感知控制—思维逻辑;人工智能感知控制——积木机器人;人工智能感知控制——Arduino/Micro:bit;人工智能产品结构——结构搭建。
硬核数据:3年培育6000余名AI辅导师
系统培训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2期培训共培训1800名学员;2023年,4期培训共培训2159名学员;2024年,4期培训共培训2174名学员;2025年(截至8月),两期培训共培训1870名学员(其中759名来自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项目对这些县域教师进行定向帮扶,为教育资源薄弱地区输送“带不走的师资”。此外,累计培育超6000名持证师资,覆盖图形化编程至C++等七大技术方向。
师资培育
CAA智能趣微课采用“理论+实践”双轨模式。项目邀请一线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人工智能项目实践,涵盖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知识工程、语音识别五大前沿领域。2024年项目升级至第二期,新增大语言模型应用、生成式AI原理、数字人文文本挖掘等创新主题,形成覆盖人工智能全领域的科普课程体系。
该系列课程视频通过科普中国平台、中国自动化学会视频号、CAA青少年人工智能人才培育工程微信推送、智向未来——科教资源服务平台、微信群分享百度云盘链接等方式广泛传播,累计学习人次突破5万,覆盖全国各省市中小学校及科技社团。
数据亮点的支撑体系:教师培训三维创新机制
理论实践双轨课程体系。构建“金字塔形”课程矩阵,基础层依托人大附中、中关村二小等顶尖教育机构的七大核心模块,涵盖Python编程、机器人伦理等12个细分领域;实践层首创“1小时微实践”教学法,要求学员在60分钟内完成从代码编写到模型部署的全流程,如独立开发手写数字识别系统。课程设计采用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确保每个知识单元都对应可量化的能力产出。
项目制学习生态构建。创新“场景驱动”教学模式,每单元设置真实产业问题作为课题(如智慧校园的人脸储物系统、体育赛事的手球识别),采用PBL(项目式学习)框架;融入机器学习全谱系技术,从传统K—Means聚类算法到Transformer架构的大语言模型,从线性回归到CLIP多模态预训练模型。特别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如《数字人文文本挖掘》实现AI技术与古诗词研究的深度耦合,开辟人文科技融合新范式。
标准化评价体系。建立四维评估模型,专业知识理论(权重40%)+人工智能通识(40%)+职业素养(10%)+教学能力(10%)。同时引入教育大数据分析,通过LMS(学习管理系统)实时追踪核心能力指标,旨在未来生成个性化发展报告。(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