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物局和昌平区委、区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明文化论坛将于7月13日在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景区开幕。本届论坛由1场主论坛、6场主题论坛、1场国际学术研讨会、5场文物展览和4个模块系列文化活动组成。主题论坛举办期间,将举办“明韵风华国之重宝——明代文物珍品特展”和“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永乐大典专题展”,国内10余家文博机构共100余件精品文物将齐聚明十三陵,实现文物“走出去”和“请进来”。
展出文物明万历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器型高大,造型别致,分上下两部,上为葫芦形,下为方形,中间以宽带连起,上圆下方,器形似变体亚腰葫芦,其构思源于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瓶上的青花纹饰虽然繁缛,但层次分明,色泽浓艳。
嘉靖、万历二帝崇尚道教,故这一时期瓷器造型、纹饰多与道教有关,葫芦瓶即此时流行之器形。葫芦因其形似“吉”字,故而常被寓以“吉祥”之意,读音似“福禄”,亦常用于祈福。又因葫芦多籽,故又承载了古人祈求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
青花是釉下彩瓷的一种,其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那“似青云宿墨,如春葓泛幽”的艺术魅力,至今仍引领着陶瓷艺术装饰的主流导向,被誉为人间瑰宝。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青花是中国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中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元、明、清三代中国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元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和釉里红瓷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明代以青花瓷为基础出现的斗彩在中国瓷器史上,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景德镇现代青花瓷既传承了古代的精巧工艺,又有创新,经常与釉里红、颜色釉、粉彩、古彩、新彩、玲珑等形式结合起来,相互衬托而形成青花斗彩、青花釉里红等种类。
明代青花瓷进入全盛期,产品胎质洁白细腻,釉层晶莹肥厚,造型厚薄适度,优美俊秀,其青花色泽像蓝宝石一样明艳动人,特别令人赏心悦目。明初永乐、宣德所造青花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纹饰精细,以缠枝花卉、瓜果为多,云龙、飞禽次之。在纹饰题材的选择上,官窑青花多以龙、凤、麒麟、牡丹、山茶、莲花、菊花、灵芝、荔枝、葡萄类题材为装饰内容;民窑则题材广泛,纹饰多样,人物、动物、花鸟、山水树石、吉祥图案、书法装饰等应有尽有,不胜枚举,表达的是大众喜爱的内容。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