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物局和昌平区委、区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明文化论坛将于7月13日在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景区开幕。本届论坛由1场主论坛、6场主题论坛、1场国际学术研讨会、5场文物展览和4个模块系列文化活动组成。主题论坛举办期间,将举办“明韵风华国之重宝——明代文物珍品特展”和“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永乐大典专题展”,国内10余家文博机构共100余件精品文物将齐聚明十三陵,实现文物“走出去”和“请进来”。
展出文物青花人物诸葛碗又称“孔明碗”“温碗”,由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收藏,是宋、明时期常见碗式之一,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其口径14.9厘米,高7厘米,外饰缠枝花卉纹,上层凹面绘有一人物,面白无须,正值年轻,冠袍带履,跨马奔驰,仿佛正应了唐代诗人孟郊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器呈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此独特造型源自于三国故事——西蜀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北魏大都督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亮修书遣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据使者回报,懿阅札受礼不怒,却详询丞相寝食办事之繁简,继言:“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为惑敌,乃于对方来使刺探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来遂称此双层碗为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常用作供器。
另一说,因器体由两只碗黏合而成,碗底中部有一孔,故称“孔明碗”。宋器胎体厚重,多施青釉。明成化器胎薄体轻,有青花、蓝釉等品种。以龙泉窑制品为多,明、清景德镇也有烧制。
编辑:王进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