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物局和昌平区委、区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明文化论坛将于7月13日在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景区开幕。本届论坛由1场主论坛、6场主题论坛、1场国际学术研讨会、5场文物展览和4个模块系列文化活动组成。主题论坛举办期间,将举办“明韵风华国之重宝——明代文物珍品特展”和“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永乐大典专题展”,国内10余家文博机构共100余件精品文物将齐聚明十三陵,实现文物“走出去”和“请进来”。
展出文物乌纱翼善冠系明朝皇帝的常服冠戴,其造型分为前屋、后山和折角三部分。乌纱翼善冠与明朝官吏日常所戴的官吏乌纱帽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翼善冠的两个折角是向上的,而乌纱帽的折角是水平的。就像“善”字的两个点,下面前屋部分像是一个“口”字,所以整体看跟“善”字很接近,所以被称为“翼善冠”。
乌纱翼善冠设计成“前屋后山”的造型,主要是跟古代蓄发有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古代汉人蓄发的原因。蓄发就要绾成髻,那戴帽子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帽子的造型了。乌纱翼善冠后面的“后山”正好可以把发髻放里面,这样帽子戴着更舒服。
其实,乌纱翼善冠并非明朝才有,翼善冠和乌纱帽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唐太宗曾下诏,皇帝与百官士庶,平时都要戴乌纱帽。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中,唐太宗戴的就是乌纱帽。唐代的乌纱帽并非官员所专用,老百姓也可以戴。
真正将乌纱帽作为官帽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很重视恢复汉族礼仪制度。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就下诏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乌纱帽被定为了官帽,普通老百姓也就不能再戴乌纱帽了。
不同时期,明朝皇帝所戴翼善冠造型也不相同。明朝初期,以休养生息为主,皇帝所穿戴的服饰也以简约朴素为主。乌纱翼善冠造型很简单,颇有极简主义风格,通体黑色,没有任何装饰。明朝中后期由于经济发展,国力越来越强,皇帝所穿戴的服饰也由朴素变为奢华。乌纱翼善冠装饰就比较复杂了,增加了像二龙戏珠等精致的造型,材质由纯金和各种宝石、珍珠组成,更加漂亮,也更为奢华。从明朝皇帝所戴帽子的变化,也能看出明朝社会发展的变化。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