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25年全国“敬老文明号”和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名单,对1290个集体及1990名个人予以表彰。其中,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市民服务中心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
在大栅栏街道这片1.26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街区,养老服务面临着特殊挑战。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36.1%,80岁以上高龄老人3527人,重度失能老人651人,加之“胡同窄、房屋老、设施旧”的现实条件,让养老服务工作更具艰巨性。面对这些挑战,街道以“银鹤零距离”品牌为统领,构建起一套具有首都老城特色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大栅栏街道养老助残服务中心
构建完整体系 打造“无围墙的养老院”
大栅栏街道整合各类为老服务资源,构建“1个统筹调度中心、5类服务设施、12+服务模块”的立体化养老网络。通过“10+赋能”理念,推动“党建+养老”“智慧+养老”“医疗+养老”等融合模式,实现服务从“有”到“优”的全面提升。
创新服务模式 打通医养融合“最后一米”
大栅栏街道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合作,在前门西河沿社区试点打造全国首个“老年健康照护社区”,“街道001号健康照护师驿站”正式挂牌。创新推出“4×4健康照护魔方”,构建健康管理、照护培训、优品推介、康复护理四维矩阵。首创“家庭医生+健康照护师”双团队模式,上门开展名医义诊、健康讲座服务超1000人次,首批健康照护师培训班58人顺利结业。

打造全国首个“老年健康照护社区”
推进驿站转型 实现“老小双龄共养”
延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作为全区试点,转型升级为“嵌入式社区服务综合体”,整合家政、康复、培训、医养、志愿服务等多元功能,创新打造“老小双龄共养”新模式,成为老年人“身边、床边、周边”的暖心驿站。
针对特殊困难老年人推出“亲情服务”项目,建立“一人一档”动态需求档案,开展“活力乐龄、友邻社交、闭门自护、失能喘息”四大模块服务,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的温情跨越。

老人欢聚敬老宴
凝聚志愿力量 织就互助养老网络
依托“银鹤助老志愿服务联盟”,推动“小老扶老老”互助机制,注册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253万小时,构建起“熟人社区”养老新生态。
未来,街道将建立动态健康数据库,实现精准预测、智能匹配;试点建设“名医工作室”,提升服务专业性;拓展智能设备覆盖,强化智慧养老应用;传承“孝老敬亲”风尚,增强老人社区归属感。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属于每一个为老服务的参与者。胡同深处,夕阳正红。大栅栏街道正用行动诠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厚情怀,在胡同深处书写着“大城养老”的基层样本,用实实在在的服务托起最美“夕阳红”。(来源: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