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1日消息(记者 王进文)在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北辰东路社区,有一支由社区居民组成的“乐民服务队”。他们不仅是磨刀、理发的能手,更是社区治理的“智慧团”。从倾听民声到快速响应,从解决蚊虫困扰到守护流浪动物,这支队伍将“邻里智慧”转化为社区服务的生动实践,探索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从“零星活动”到“固定服务”的制度化探索

每月15日,是北辰东路社区雷打不动的“乐民服务日”。这一天,服务队的工作室准时开放,磨刀、理发、按摩、小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一应俱全。服务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将服务制度化,不仅有固定场所、固定时间,还建立月度例会制度,让志愿服务从‘搞活动’变为‘做日常’。”

制度化建设让志愿服务更加规范持久。对此,居民纷纷点赞:“现在出了家门就能享受服务,特别省心!”服务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服务内容,根据居民需求及时调整服务项目,让“固定服务日”真正服务于民。

从“居民点题”到“服务队解题”的响应机制

“乐民服务队”的独特之处在于建立了高效的“居民点题—服务队解题”工作机制。今年8月,多位居民反映“小区蚊虫多,孩子玩耍经常被叮咬”。服务队立即召开会议,决定申请安装灭蚊灯。方案上报后,社区迅速联系社会单位寻求支持。很快,爱心企业捐赠的灭蚊灯便运送到位。

从听取诉求到安装完成,仅用6天时间。安装过程中,队员们冒着酷暑,反复调试安装位置,根据居民建议及时调整方案。“上周刚找他们修好了电风扇,这周又来装灭蚊灯,真是把咱们的事儿放在心上。”居民感慨道。

同样高效处理的还有栅栏改造项目。有居民反映小区栅栏既挡光又存在安全隐患,服务队立即与社区沟通,很快将栅栏拆除,不仅扩大了居民活动空间,而且消除了安全隐患。

从“提供服务”到“智慧治理”的模式创新

“乐民服务队”既埋头做事,也注重总结提升。他们设立的固定宣传栏,已成为展示服务成果、收集居民需求的新窗口;自编自演的“三句半”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志愿服务理念;而便民信息登记处则让居民的“急难愁盼”有了更直接的反映渠道,实现“居民线上点单、服务队线下响应”的智慧升级。

服务队在与“和绿志愿者队”的联合行动中,展现出代际协作的智慧。在“爱绿护宠”活动中,老师傅负责安装猫窝,年轻人开展环境清理,共同为流浪猫营造温馨家园。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各展所长,形成志愿服务“传帮带”的良好氛围。

如今,“乐民服务队”这支社区老品牌志愿服务队伍,蜕变为拥有固定队员、规范制度和创新能力的社区治理中坚力量。他们的实践,是亚运村街道善用“邻里智慧”推动社区治理的生动缩影,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基层最真实的写照。

编辑:阮修星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