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8日消息(记者 王进文)记者从北京市朝阳区了解到,随着酒仙桥北部周边区域环境的改善提升,一个汇集尖端科技创新、高端商务产业,兼具艺术时尚魅力和优美生态景观环境的现代化城市更新全景大图,正在酒仙桥徐徐铺开。
打造片区更新示范样本
在酒仙桥北部区域,高新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较为集中,产业空间优势凸显,是朝阳区乃至北京市最具创新活力、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然而,片区街面秩序、公共基础设施、环境品质等要素制约着园区发展,高规格、高品质园区发展与街面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去年9月,酒仙桥北部园区周边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正式开工,北至彩虹路,南至将台路,西至机场高速,东至驼房营路,总占地面积约320公顷。
项目以街道空间整治为核心,落实提升目标,按照以“小”干预实现“大”提升的更新理念,从文化基因挖掘与特色彰显、基础设施优化与空间重塑、生态环境提质与绿色赋能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提升,重点围绕酒仙桥北路、万红路、酒仙桥东路、酒仙桥中路“四个重点路段”和新辰里商场、酒仙桥中路街角公园、酒仙桥中路、酒仙桥东路屏风、魔方公寓、大山子路口公园“六个重要节点”两个层次开展工作,通过拓宽步行区域、打造酒仙桥个性IP景墙、口袋公园/阶梯花园建设、绿化景观整理修补、自行车停车入栏、建筑立面风貌整理与整治等,最终助推地区整体营商环境优化,带动片区慢行环境体验总体提升。
为保证整体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前期,酒仙桥街道牵头成立项目综合改造实施工作组,展开十余次现场调研,整理总结街区现状问题,提出预更新点位及策略,专家智囊团编制规划设计方案,明确整治改造内容。街道还组织项目空间范围内各相关单位、企业、商户、社区聚在一起对改造内容和实施方案进行沟通研讨。“规划先行、问题导向、智库赋能、共同协商”,全链运行有保障,多方联动提质效,有效推动北部园区周边环境的更新改造。
320公顷街区焕发新生
酒仙桥中路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星罗棋布;酒仙桥北路,通过优化行道树池、步入式绿地等方式,将狭窄的人行道拓宽,增加人行通行空间;酒仙桥东路以科技赋能智慧交通,一个个交通堵点不断被“打通”;酒仙桥路尽头,地区门户新地标呼之欲出;万红路一侧,包豪斯风格的建筑在灯光映衬下散发着浪漫气息;在各路段沿线,大山子、芳园里等老旧小区“逆生长”,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在此次改造过程中,为增强地区特色文化内涵,酒仙桥街道有效挖掘地区独特文化品牌,在提升街巷内配套基础设施的同时,融入“工业遗产、文化艺术、科技创新”三大文化品牌IP展示要素。街区座椅连廊,植入光谱成像曲线概念,构建属于酒仙桥气质的城市家具;电箱保护罩的格栅板上,将工业、科技以及艺术概念做符号化提取,作为装饰纹理展现;树池篦子上绘制有电路板图案,与酒仙桥电子工业基地气质契合;重要空间节点的景墙大多采用锈红色和暖木色,呼应延续街区现代工业风格属性;大山子路口“时光盒子”上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极具辨识的工业发展历史与故事。
除了让文化基因融入街景以外,北部园区周边更新改造还应用“精打细算”的空间魔法,以巧妙规划激活小巷边角,每一处空间都被赋予新的生命。在保证道路绿化带总面积不变、道路路板使用分配不变的情况下,将绿化带部分移至树池之间,腾挪出空间拓宽步行区域,通行区宽度由原来的0.9米延至2米;4.4公里的沿街慢跑空间联通起机场辅路公园、北窑地小微公园、驼房营公园等系列绿色口袋公园设施,让改造福祉最大可能延伸到市民生活的每一处角落;59套自行车停车入栏设施精准渗入到“拥挤系数”高的点位,利用智慧入栏控制手段规范停车行为,避免挤占人行道,保证步行空间的通行性;补种绿化1463平方米,形成连片景观,增加道路两侧绿视率;修补沿线破损围墙1890米,创造浅灰色“留白”,构建统一“基底”,增加沿街界面视觉体验;利用30厘米的高差植入阶梯花园,提供休憩停留空间,让每个台层都成为市民与生态自然对话的窗口。
未来,酒仙桥街道及北部园区周边各社区将开展常态化市集、城市微型演出、文艺展览等特色活动,串联起文化、艺术与生活,展示“老家亦是福地”的久爱新桥形象,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