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驾驶300余公里;10余次辗转于北京市密云、怀柔区的受灾乡镇;成为首位深入失联村——怀柔区琉璃庙镇双文铺村的媒体记者……今年7月,参与北京连续极端强降雨的相关报道,成为我又一段难忘的工作记忆。
闻“汛”而动,快速响应。

洪灾过后的村庄(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7月27日清晨,满载着拍摄设备和生活物资,我们一行4人,驱车奔赴当时灾情严重的冯家峪镇、石城镇等地。沿途垮塌的山体、道路,四处倒伏的树木、建筑,以及裹挟着泥沙、如猛兽般在河道里肆虐的激流,让人触目惊心。
连续多日的长途奔波与紧张的工作节奏对体力是极大的考验,而这种考验在随救援人员进入双文铺村时达到极致。

记者与救援人员一起攀爬陡峭的山壁(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我们在现场看到,村子与外界唯一连通的道路因洪水垮塌,乡亲们与游客失联被困,救援工作刻不容缓。
为了尽快摸清村子的受灾情况,我们只能徒手攀爬陡峭的山壁,而后步行入村。短短300余米的“路”,我们用了整整2个小时才“走”完。
回看当时的直播画面,头顶摇摇欲坠的碎石、脚下湍急的洪流让人现在想来也不免后怕。
好在,一切平安。
急行!急行!我们紧跟救援人员的步伐,成为进入该失联村的首家媒体。
当被困群众面对我们的镜头说“谢谢你们的关注!我们都平安”,连日来的疲劳瞬间消散。用镜头帮助乡亲们报平安,为网友带去最真实的一手报道,所有付出的辛苦都深感值得。

乘冲锋艇直播搜救工作(央广网发 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供图)
7月28日,在规划好采访路线后,本着不妨碍救援工作的原则,我们随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一道,乘冲锋艇进入被洪水浸泡了一天一夜的葡萄园村。
蹚着湍急的洪水,救援队员一边推着冲锋艇,一边挨家挨户大声呼喊,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有被困村民的角落。
“您别动!我们来接您!”当搜寻中发现了多位被困村民,救援队员们分工协作,以身探路、肩扛行李、扶人上艇、平安上岸。我们的直播镜头,一一记录下这些画面。
数日的一线报道让整个团队人困马乏。后续,我们又参与到新闻发布会的直播报道、受灾群众的安置探访等工作中。直到《北京密云区灾后房屋修缮重建工作有序推进》的稿件发布,看着窗外雨过天晴的阳光,我才舒了一口气。
洒满阳光的土地上,唯愿一切平安。
央广网记者 王进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