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维护消费者权益,守护消费安全。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新消费时代保驾护航!

央广网北京11月3日消息(记者 朱冠安 实习记者 王子玥)自称“猎头”公司接触求职者、以“北京大数据基地”“北京市人才孵化实训基地”名义开展业务、以“高薪内推”“免费培训”说服求职者交费,交费方式包括办理分期贷款,指导“学员”伪造简历和社保记录……近日,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接到陈方磊先生投诉,北京优职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以招聘名义诱导其进行“大数据岗位培训”,交了近两万元后他觉得“不靠谱”,要求退费时遭拒。
“猎头”主动联系 “免费培训” 即可推至大公司工作
陈方磊说,他在网上求职时,接到自称北京优职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在招聘平台上看到他的简历,觉得他非常适合大数据分析师一职。对方以“猎头”名义给出月薪1万至1.3万元、发薪14个月,以及全额缴纳“五险一金”的待遇。对方还表示,经过培训,可内推至招商银行、中国银行、腾讯、阿里等大公司,签订正式合同,且培训期间不收取任何费用。陈方磊很纳闷,自己在网上求职,并未向该公司投递简历。
北京优职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人员以“猎头”身份接触求职人
陈方磊回忆说,“猎头”还向他描述,他们的目标岗位为“BI商业大数据”。“你可能没听说过BI,但肯定知道AI,抖音豆包、腾讯元宝都是人工智能,我们商业大数据就是给这些领域做数据支撑的。”该猎头在电话中介绍,“BI商业大数据”人才缺口大,企业需求迫切,薪资待遇好,然而求职者能力与企业要求相去甚远,故为求职者进行“免费培训”以适配岗位需求。“现在企业缺大数据人才,一个岗位招10人,顶多能招到1个,还未必符合标准。以前挖成熟人才,现在缺口大所以做定向培训,都是为了给企业送能用的人”。


陈方磊与北京优职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的“协议”(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陈方磊说,他本来没有打算找“大数据”相关的工作,在这方面他完全是外行。然而该“猎头”承诺的“高薪就业”“免费培训”“0基础培训”等条件吸引了他。
北京优职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人员承诺“免费实训”“高薪就业”

陈方磊的付款记录(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指导就业”阶段 “授课老师”要求社保和简历造假
与陈方磊遭遇相同的还有刘微。她说,“入学”后她发现,该公司的“培训”实际上是“授课老师”对PPT进行讲解。在“指导就业”阶段,公司的“老师”要求他们进行社保和简历造假,并称该机构今年有300至500名学生均采用假简历和假社保入职了,公司会充当“联系人”“证明人”协助通过招聘单位的背调。“公司还要求我们每天在招聘软件上至少投递150份简历并记录情况。”
刘微说:“‘授课老师’向我们推了他们的‘合作方’,说可以伪造社保记录方便我找工作。”交了140元后,老师推荐的“合作方”向她发送了一份名为《北京市社会保险个人参保证明》的PDF文件,并称入职时向公司提交这份《证明》就可以,“一般来说都会通过,很多‘学员’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入职的。”
“我意识到简历和社保造假属于违法行为,愈发感到不安,遂提出退费申请。但该公司负责人以‘已完成课程’等理由拒绝退费。”


投诉人向记者出示的“伪造社保记录”
记者暗访:“培训免费、工作后付费” 公司有“销售话术培训”文件
刘微还反映说,北京优职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宣称的“免费培训”,实际是要求求职者“工作后付费”,即以分期的形式付费。“猎头”也透露,他们实际上是“实训时免费、工作后付费”,为求职者办理分期贷款。实训时间为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第二个月开始投放简历,第三个月开始入职,入职后第四个月领完薪资,此时再开始付费。该“猎头”强调,找到工作后再用工资付,没就业就不收费。
“实际上不管以后是否找到工作,这笔贷款都在我的名下,不可能不还。”刘微表示,如果不办理贷款,还可以选择提前一次性付清,一次性付清的价格要比分期贷款便宜5000元。在“试听”过后,陈方磊向该公司付了全款。
接到投诉后,记者按照投诉人提供的方式,以求职者身份填写了“预约试听表”。随后一位自称“北京大数据基地”的“猎头”与记者取得联系,在电话中,该“猎头”询问记者专业背景、所在地等信息,随后开始向记者介绍“BI商业大数据”相关岗位。得知记者“想换一份工作后”,该“猎头”便向记者介绍“BI商业大数据”是“低门槛、高回报”的理想岗位,并邀请记者前往线下参加“试听”。交流中,“猎头”还宣称:“我们联合600多家合作企业做定向输送,先给你做技能实操训练,再推荐就业,保证你能直接上手。且就业范围全国安置,北上广深合作企业最多,你在北京能安排本地岗位,最低薪资不低于9000元,我们内推的岗位可以拿到1.2万至1.3万元。”
“预约试听”次日,记者如约前往“试听”,“授课老师”称,已有数百位“学员”成功找到“1.3万至1.5万元的高薪工作”,并称通过一个半月的培训将熟练掌握“BI商业大数据”相关软件并能够在企业胜任“大数据分析”等岗位。“试听”结束后,“授课老师”与记者单独交谈,动员记者缴费进入“实训”,他宣称“实训达标必安置工作”,且“学员工作后若更换岗位或遇到技术问题,可随时向机构老师求助,解决基础工作难题”“2年内学员若想换工作或前往其他城市发展,机构可‘不限次数、不限城市’协助对接大数据相关行业岗位,2年内持续服务”。

“试听课”现场(央广网发 王子玥 摄)
“我们这里有3种付款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该“授课老师”向记者介绍,第一种为一次性付费,签订协议时一次性支付2.28万元;第二种为助学平台分期,第4个月起开始支付,每月支付2780元,共支付10次,合计2.78万元;第三种为银行助学分期,本金2.28万元,可选择12期、20期、24期、36期还款。“以36期为例,每月还款约600至700元;若后期想一次性结清,需额外支付600多元利息。”
暗访中,记者看到了该公司的“销售话术培训”文件。“我的简历怎么在你那里,我没投你家公司啊?”“是这样的,我们跟很多招聘网站是有合作的,您的简历比较优质,学历也比较符合我们的招聘要求,所以系统优先把你的简历推给我们。”在该文件中,详细介绍了“电话邀约试听”“诱导交就业服务费”步骤及每一步的话术、答疑等,是标准化流程、完整的话术体系。

北京优职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话术培训”文件(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律师:可能是“虚假招聘+无证经营+欺诈收费+教唆违法”的复合型违法
据投诉人反映,他们在北京优职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办公现场,看到了“北京市人才孵化实训基地”的大牌子,当时,这个牌子给了他们极大的信任感。记者暗访时,该公司工作人员也自称“北京市人才孵化实训基地”工作人员。记者对此向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求证,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回复表示,经市、区两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部门调查核实,人力社保部门从未颁发过“北京人才孵化实训基地”的牌子,北京优职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实训基地”名称系该公司自行悬挂。

北京优职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自行悬挂的“北京市人才孵化实训基地”(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北京市帅和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沈腾表示,从消费者反映的经历和记者暗访看到的情况分析,北京优职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以“猎头”名义虚构大数据岗位、承诺高薪内推,实际是为了转化培训客户。这已经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里的虚假商业宣传,同时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欺诈条款——求职者是基于“找工作”的目的接触他们,结果陷入培训交易,这属于典型的“以虚假信息误导交易”。另外,未经求职者授权获取简历的行为,还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个人信息处理需取得自然人同意”的规定。
沈腾说:“一方面,该公司既没有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也没有职业培训的办学资质,却从事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这直接违反《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行政许可要求,属于无证经营的行政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所谓‘免费培训、就业后付款’,实际是诱导求职者办理分期贷款,若公司未取得金融资质,这一行为还可能涉及非法放贷的金融违规风险。该公司教唆他人伪造简历、社保证明,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里的‘提供虚假证明材料’行为,若涉及伪造社保记录等官方文件,甚至可能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里的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罪,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北京泽亨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副主任李红枝表示,未经授权使用“北京市人才孵化实训基地”名称,这种行为涉嫌“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经营者对自身资质、荣誉等做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也要求广告不能含误导消费者的内容——未获得授权就用这个名称,相当于虚构‘有官方或专业基地背书’的身份,本质是用虚假名头骗取消费者信任。”李红枝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五条,该机构一旦被认定违法,监管部门会责令其停止行为,并处100万元以下罚款;如果情节严重,比如涉及人数多、骗取资金大,罚款金额则达到100万至200万元,还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如果这种行为同时符合“虚假广告”的认定标准,还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沈腾认为,这类行为不是单一的违规,而是“虚假招聘+无证经营+欺诈收费+教唆违法”的复合型违法,求职者既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退一赔三”的民事赔偿,也可以向人社、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其行政违法,若涉及大额诈骗,还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刑事责任。
北京市人社局:坑害服务对象将严肃处理
记者采访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立即采取了行动。随后,该局回复记者:经调查核实后,北京市优职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指导学员优化简历、面试技巧并为学员推荐就业岗位,涉嫌存在未经行政许可擅自提供就业指导等中介活动的违法行为,通州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将依据《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对该单位作出行政处罚,并督促指导该单位办理相关行政许可手续。
北京市人社局特别提示广大求职者,提高风险意识,注意防范招聘陷阱。第一,求职应找具有营业执照和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的正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第二,不要轻信高薪保过的承诺,遇到收钱要三思,付费培训需谨慎,注意辨别虚假招聘信息。第三,如果就业权益受到侵害,请及时拨打“12333”向人社部门反映或向市区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在这里也提醒企业,要依法依规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没有备案不能从事培训、就业指导等人力资源服务,不得坑害服务对象,否则将受到行政执法部门严肃处理。
(文中陈方磊、刘微均为化名)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