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8日消息(记者 庞婷)“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514万人,占比23.5%,已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4月27日,北京市2025年立法工作计划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杨志伟介绍了《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简称《条例》)立法工作情况。
2024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就制定《条例》进行立项论证,决定予以立项,2025年,正式启动《条例》草案起草工作,计划2026年提请市人大会议审议。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北京基本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随着老年人口总量快速增长,高龄、失能老年人规模持续扩大,老年照护、就医、助餐等刚性需求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发展多层次、精准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和服务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北京市按照养老事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事业、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以社会化、市场化方式系统破解超大城市养老难题,初步形成机构养老、居家社区养老、旅居养老相互衔接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底,机构养老方面,全市共备案养老机构577家,床位10.8万张。居家社区养老方面,建成105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540家养老驿站、2410个养老助餐点和807个农村邻里互助点,基本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旅居养老方面,依托各地养老行业协会,搭建“冬南夏北”旅居养老机构平台,上线7个省份144家机构,为北京活力老年人提供品质有保障的养老选择。特别是2022年以来,北京市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构建完善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供给网络,形成系列经验做法。杨志伟表示,这些被实践证明成熟有效的经验,需要从立法层面予以固化提升,为养老服务发展创建更加稳定和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用立法破解养老服务难点问题
杨志伟表示,北京市养老服务发展还面临诸多难点问题,如养老服务供需错配、养老服务人才短缺、医养结合有待深化、综合监管需要加强等,亟需通过地方立法予以破解。
基于上述难点问题,《条例》立法思路聚焦老年人需求,以“老老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为重点,聚焦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助餐助急等最突出需求,通过立法强化兜底保障,为老年人提供贴心、便捷、专业的养老服务。同时,着眼于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增强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
《条例》立法思路坚持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各尽其责,明确各部门在养老服务工作中的职责分工,打破部门之间壁垒,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实现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整体优化与高效运行,确保各项养老服务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条例》立法思路紧紧围绕北京市养老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如城区与郊区养老服务设施错配、普惠性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医养结合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根源,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法规条款,以法规形式破解养老服务领域痛点难点堵点,为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支撑保障。
《条例》立法思路立足首都战略定位,充分借鉴外省市养老服务经验,结合北京市丰富资源优势,高标准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力求在养老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等方面,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展现首都养老服务的良好形象。
《条例》草案将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去年北京市民政局开展了北京市养老服务立法立项论证。今年年初以来,市民政局会同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工作机构、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司法局共同推进《条例》草案制定工作。
《条例》主要内容包括规划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扶持保障、监督管理等方面,涵盖养老服务各个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目前,我们正根据前期征求的意见建议,进一步调整优化《条例》草案框架结构,完善条款内容,草案内容成熟后,将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杨志伟说。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