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将正式施行。为推动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司法“实举措”,助力优化营商“大环境”,5月23日,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举行“通法营商助企”系列新闻通报会——以民营企业减资案件为中心新闻通报会,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民营企业减资案件审判白皮书(2016-2023)》。

新闻通报会现场(唐建 摄)

发布会上,通州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朝阳,通报该院2016年至2023年审结的涉公司减资纠纷案件的审理情况。

张朝阳表示,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常见的争议焦点主要包括,公司减资时应当通知的债权人的范围、通知与公告的适用、公司违法减资的法律效力认定及责任承担、公司股东是否有权直接起诉公司要求进行减资并分配减资款、减资程序尚未履行完毕前股东是否可以请求返还投资款等。

以公司减资程序为例,新修订的公司法第二百二十四条明确公司减资程序的规范要求,包括披露公司资产信息、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资产清单、向债权人披露公司减资信息、履行公告及通知程序等。如未履行上述程序性规定,即存在瑕疵减资的情形,所以就要求企业在减资中注重相关程序的规范。

通州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曹越针对公司减资纠纷审理情况及焦点争议,紧扣新修订的公司法,对民营企业减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分别从通知债权人方面、内部决议程序方面以及公司减资程序方面进行法律风险提示。

通州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吴可加对3起常见的涉企业减资纠纷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提示。以一起“公司减资时未书面通知有争议债权的债权人”案件为例,吴可加提示,公司经营期间除了发生已知的债权债务,还可能产生或有债务或者潜在债务,所以公司减资需征得债权人同意的法定程序包括通知已知的债权人和公告通知未知的债权人,股东减资之前尚存争议债权的债权人属于已知债权人,股东减资时公司应向其履行书面通知义务。

据悉,除发布白皮书向民营企业提示公司减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和防控建议之外,一直以来通州法院多措并举, 燃旺“优化营商环境”之火,为民营经济发展赋能。一方面积极搭建“四维一体”服务保障体系,开通涉“两区”案件立审执绿色通道,搭设10间个性化、场景化调解室,同步优化云端谈话调解平台功能,高效处理存量矛盾纠纷;另一方面与区单位共同设立“民营企业产权保护调解室”,与区工商联联合发布《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十项举措》,发布至今已让500多家企业从中受惠。同时,主动赴中小微企业走访普法,30余次“零距离”问需于企,“面对面”答疑解惑,精准护航企业发展。

通州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郜超表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没有“休止符”,只有“渐强音”。只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通州区人民法院将继续立足审判职能,创新商事审判模式,夯实助企服务举措,大胆作为、积极作为、创新作为,用生动的审判实践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副中心经济大局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阮修星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