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0日消息(记者 庞婷 王进文 朱冠安)四月的北京,百花争艳,草长莺飞,京东大地上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大运河畔、京哈铁路旁,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简称“副中心站枢纽”)工程建设现场,塔吊高耸,挖掘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重型卡车来回穿梭,6700余名施工人员全力抢抓工期,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工作中。

北京城市副中心“京帆”屋盖雏形展现(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开门红”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是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的一个标志性工程,是连接副中心和市中心、连接京津冀和服务副中心的一个综合性交通枢纽,集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场站、公共服务空间、市政配套设施等功能于一体。京投枢纽公司副总经理刘文告诉记者,为了抢抓工期,项目建设方京投枢纽公司提前谋划,紧要的关键标段春节不停工,其他标段早开工、早达产。今年以来,已有近千建设者投身项目工程。

工程建设现场(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目前,枢纽主体工程土方完成90%、结构完成85%,多处结构实现封顶,首片“京帆”屋盖钢结构亮相,各施工标段陆续转入二次结构、设备安装等阶段,正在全力打造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七线交汇”的新时代TOD站城融合的综合交通枢纽样板典范。预计2024年底,主体结构基本完成,2025年将逐步开始运营。

刘文(左)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投入运营后,将在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北京市客运枢纽格局、形成‘站城融合’的城市综合体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实现15分钟直达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大兴国际机场和河北唐山市,1小时直达河北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成为首都北京新门户和副中心未来的交通中心、活力核心。”刘文说。

今年一季度,京投公司累计完成京内固定资产投资92.3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轨道交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67.49亿元;综合交通枢纽(包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丽泽城市航站楼、霍营综合交通枢纽)完成投资约11.5亿元。

轨道交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今年一季度,北京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取得新进展。其中,12号线车站、区间主体结构完成100%,设备安装完成90%,并已完成动车调试,进入空载试运行阶段;3号线车站、区间主体结构完成100%,设备安装完成60%,东坝车辆段主体结构完成100%;6号线南延土方开挖完成100%,车站主体结构完成25%,区间盾构顺利始发,标志着该线路区间工程正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1号线支线实现进场开工;M101线一期有序推进招标程序;其他在建线路均按计划推进施工。

北京副中心站工程建设现场塔吊林立(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1月30日,2024年北京市重点工程计划对外发布,其中包括100个重大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总投资约1.2万亿元,年内计划完成2811亿元投资。

截至2024年3月底,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落实总投资约67.49亿元,顺利实现“开门红”目标。

新质生产力跑出“加速度”

新质生产力是一道新时代的全新命题,也是一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题。如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的北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在怀柔科学城,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加速器部副主任李京祎如往常一样,沿着加速器一路巡查。他时不时与设备安装人员进行交谈,了解设备安装进度。“目前,我们已经完成注入器的建设和调束,现在正处于储存环的安装过程中。”大科学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自建设起就备受关注。这是我国首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也将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建成后将点亮“世界最亮的光”。

“今年,我们将坚决完成储存环调束、装置发射‘第一束光’的攻坚任务。”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总指挥潘卫民介绍,目前,HEPS直线加速器和增强器已通过工程指挥部组织的工艺验收,各项指标全部达到或优于验收指标,总体性能达到同类装置国际先进水平,储存环真空、束控、注入引出、高频、低温等设备安装和光束线站批量加工测试等工作正在紧张推进中,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发射第一束光。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形似一柄“放大镜”(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正在建设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潘卫民告诉记者,借助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科研人员可以对微观物质进行实时、原位、多维度的表征探测。这将在能源环境、生命科学、医药卫生、石油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在与怀柔科学城相隔百余公里的亦庄经济开发区,百度Apollo Park安全员小张正在进行自动驾驶体验的接待准备。接受派单、巡视车况、调整后视镜、一键启动,小张熟练地完成操作。数年来,他已累计接待1000余位来宾,体验自动驾驶的“未来感”。

过去的1年里,百度“萝卜快跑”已在全国10多个城市落地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在北京、武汉、重庆、深圳开展无人化出行服务,累计完成超过9000万公里的实际道路测试与示范,其中全无人里程占比大幅度提升。

“在北京,‘萝卜快跑’率先在亦庄实现全无人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并开启大兴机场的自动驾驶接驳路线。”百度自动驾驶公关经理郭睿介绍,在大模型时代来临之际,百度已建立起从技术推动落地到规模形成反馈,再到反馈优化技术的“强泛化技术路线”,可以随时支持更大规模的全无人商业化运营落地。

百度Apollo Park内景(央广网记者 王进文 摄)

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城市管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兴机场开通的自动接驳服务,为夜间到来的旅客提供了更多选择;无人环卫车夜间清扫可以风雨无阻、不怕疲劳、不“打瞌睡”。通过路侧感知系统动态调整红绿灯变化间隔,去年经开区试点范围内交通流量增加20%,车辆通行速度提升超过15%。

3月1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表示,未来北京市将继续在自动驾驶领域吸引更多的领军企业和研发机构,完善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

“北京着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发挥北京优势。”殷勇表示,北京将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培育壮大各类科技力量,持续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制造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巩固扩大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等行业领先优势,着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加快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压茬推出新的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扎实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为北京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门头沟房山灾后恢复重建按下“快进键”

受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影响的京西大地,恢复重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门头沟区潭柘寺镇灾后重建异地安置施工现场,挖掘机、打桩机轰鸣,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地施工作业。目前,潭柘寺镇异地安置项目的主体工程正在加紧实施,确保在汛期前可完成交付。

灾后重建进行时(央广网发 门头沟区委宣传部供图)

去年的特大洪水让潭柘寺镇整体受灾情况严重,部分地块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和房屋倒塌情况。潭柘寺镇在全面开展灾情摸排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受灾村村民意愿,综合制定了草甸水、南辛房和平原3个村的异地安置方案,其中草甸水村为整村异地安置,南辛房村和平原村为局部异地安置。

“我们抢抓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压茬推进手续报批、备工备料、机械进场等各项流程,盯紧建筑工程质量要求,稳扎稳打推进项目。”潭柘寺镇党委书记杨武平介绍,“我们结合草甸水、南辛房和平原村的地理位置和文化风貌特色,分别拟定‘山水田园 太平人家’‘一核多点 一环三廊’‘自由灵动 井然有序’三个不同设计主题,依托绿水青山,延续自然肌理,传承文化符号,兼具安全韧性,着力打造‘诗情画意门头沟’的美丽乡村样板。”

平原村异地安置项目效果图(央广网发 门头沟区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在平原村异地安置项目的施工现场看到,施工方正在加紧进行地基处理。“安置房全部是二层小楼,设计了多种户型供村民比选。房屋主体结构采用造价低、耐久性好、保温隔声效果好且技术成熟的砖混结构,屋面选用了防水、防潮、耐腐蚀的波纹瓦坡屋面,房屋外立面设计风格简约古朴,与老村完美融合,还原建筑乡土气息。”施工方项目负责人王阔介绍,异地安置项目还对居民宅基地、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交通系统等进行统筹安排,结合村庄未来发展,合理做好综合空间布局。

潭柘寺镇地处门头沟东南部,属低山区,四面环山,辖区内有着丰富的文旅资源,包括潭柘寺景区和网红打卡地“檀谷商圈”。潭柘寺镇在设计安置项目之初就兼顾了文旅产业发展,为打造精品民宿集群奠定基础。新房在满足村民居住需求的同时,还具备开设民宿的条件,可以实现“民宅”变“民宿”,为家庭经济收入提升带来机会,让村民既能“安居”也能“乐业”。

目前,草甸水村重建安置点场地内清表完成80%,土方开挖工作完成10%;南辛房村已经完成重建安置地块原地面高程采集工作;平原村重建安置点碎石桩完成30%,场地土方回填完成70%,屋条基开挖及浇筑完成1处。草甸水村村民周小凤说:“看到安置房正在高效施工,心情很激动,生活更有了盼头,希望能早日搬进新居。”

房山区水毁修复工程施工现场(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为了高质量完成“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自去年10月底以来,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大石河水毁修复工程一直处于“连轴转”状态。

“从去年夏天到今年春天,我们进行了一系列修复提升工程,目前正在全力实施。”房山区水务局综合计划与工程建设管理科科长钱新举介绍,大石河水毁设施按照山区段20年一遇、平原段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进行修复重建,在保障河道原有防洪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设施强度,增加韧性。“目前房山区共有北部山区沟道修复工程、平原地区沟道修复工程等14个水毁修复工程,都在全力推进,开足马力。目前整体进度已超过50%,计划今年5月31日前全部完工。”

房山区水毁修复工程施工现场(央广网记者 朱冠安 摄)

当前正是房山区灾后重建恢复提升的关键时期。房山区谋划出重点项目70余项,目前正在按计划进行。

洪灾之后,房山区要确保主要河道城区段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山区重点段及平原段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我们还在建设小清河分洪区主动防洪工程和二道河水库。这些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提升洪水抵御能力,同时还能促进京津冀防灾体系建设。”钱新举说。

编辑:阮修星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