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0日消息(记者 王进文)记者从北京市昌平区了解到,2025能源转型大会将于11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昌平区未来科学城举办。本届活动包括一场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两场重点活动、一场展览展示、六场专题会议,同时设置能源谷参观、项目对接、闭门交流会等多样化主题活动。
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大会将更加充分发挥引领能源行业发展方向、发布前沿技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作用,主题聚焦“加快企地协同创新,共谋绿色转型发展”,旨在提升未来科学城在能源领域的专业影响力,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
自2019年起,能源转型大会已连续六年在未来科学城能源谷举办。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枢纽型主平台,未来科学城能源谷累计建成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60个,设有院士工作站7个,“三桶油”“两张网”“五大发电集团”全部在此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总部,三一重能、中海储能、明阳智能等大批优质民营高科技企业落户,入驻了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等一流能源高校,汇聚2万余名科研人才,形成央企、民企、高校等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在华能集团新能源智慧运维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遍布全国的风力发电场、光伏电站等新能源电站运行数据。北京华能新锐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高海东和副总经理曾凡春展示了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智慧运维平台是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风、光、储新能源电站的远程监控、故障预警和智能维护。“我们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智慧运维系统,能够显著提升新能源电站的发电效率和运行可靠性,降低运维成本,这是保障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电网的关键一环。”高海东介绍,公司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能源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能源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在中海油化工与新材料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中国海油资深技术专家傅送保展示了团队研发的多种绿色高端创新材料。这些看似普通的粉末、颗粒或溶液,其实在储能、新能源与高端制造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自主研发的催化剂能够实现烯烃的高附加值转化;高性能绿性能聚烯烃膜料则可用于制造储能电池隔膜,为提升电池安全性与能量密度提供关键支撑。”傅送保解释道,企业从“创新材料”切入转型升级,旨在通过发展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碳材料等,实现炼化产业“减油增化、增特、增绿”的转型,推动资源的高价值利用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他表示,昌平区在人才政策、产业配套和创新氛围方面的支持为企业吸引高精尖人才、开展国家级技术攻关提供了重要保障。
来到中海储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工程研发中心,其自主研发的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引人驻足。公司总经理王屾介绍,铁铬液流电池具有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成本相对较低且不受资源限制等优势,尤其适合大规模、长时储能应用场景。“随着风电、光伏等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升,长时储能技术对于保障电网稳定运行、促进新能源消纳至关重要。”王屾表示,公司的技术突破,旨在为解决新能源并网难题、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一种可靠的储能方案。
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内涌动着的创新活力来源于在这里扎根的企业。这里不仅是技术研发的高地,更是产业要素集聚的沃土。昌平区享有的“四区”政策叠加优势,系统构建的“1+1+N”创新政策体系,以及不断完善的人才服务、科创金融、成果转化机制,为能源企业发展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支持。
同时,优质的教育、医疗、住房、生态和商业配套,地铁17号线的即将贯通,正在将这里打造成为一座宜业宜居的科学之城、生态之城、生活之城。
在“双碳”战略目标引领下,2025能源转型大会的召开,将为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国际舞台。通过汇聚各界智慧,深化企地协同,这里正加速成为先进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和绿色转型的示范区,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着“昌平力量”。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