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北京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北京已连续五年完成GEP-R(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核算,算清“生态账”,可以科学衡量绿水青山转化成多少金山银山的“可比GEP-R”指标在2024年达到3731.8亿元,呈增长趋势。
GEP(生态产品总值)是一定区域内,生态系统在核算期内的所有生态产品的货币价值之和;而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GEP-R)是生态系统为维持或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的惠益价值,GEP-R核算的是“生态账”,可以科学衡量绿水青山转化成多少金山银山,反映“绿水青山”的生态贡献,体现生态保护成效,架起二者转化的“桥梁”。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着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等‘四难’问题,解决‘度量难’问题就是要客观度量绿水青山所蕴含的价值。”市发改委副主任李晓涛说,这也是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最基础的工作。为此,北京率先制定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地方标准并完成省级层面核算,解决了过去评价生态优劣多靠主观感受的问题,现在衡量生态价值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
参照不变价GDP概念,北京市创新提出可比GEP-R、地均GEP-R概念。可比GEP-R即扣除年际间气候(如降水、温度)、价格水平等波动因素后的GEP-R,让生态保护工作“人努力”的成效可量化、可对比,通过算清“年度努力账”,为评估年度生态治理成效提供科学标尺。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可比GEP-R为3731.8亿元,可比地均GEP-R为22.74万元/公顷。全市可比GEP-R呈增长趋势,这既得益于全市生态空间格局稳定,也得益于全市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
分区域来看,2024年,北京市各区(含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GEP-R均实现同比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有所增强。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可比GEP-R位居全市前三,海淀区可比GEP-R位居中心城区首位。生态涵养区可比GEP-R合计占全市76%左右。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全市27.5%,可比GEP-R占全市38%,实现稳中有升,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