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北京创业孵化能级跨越式提升
——解码北京标杆孵化器(下)
孵化器,原指人工孵化禽蛋的设备,后被巧妙地引入经济领域,成为助力创业企业茁壮成长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在一代代创业人群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格局加快重塑,在北京的带动引领下,孵化器内涵正不断演进、升级。
“在经历孵化器概念导入、提速发展、创业创新爆发式增长的三个阶段后,北京已进入创业孵化‘4.0’时代,孵化服务全面向专业化、价值化、国际化升级是‘4.0’时代的核心特征。”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在2022年全球标杆孵化器论坛上首次定义了北京创业孵化的新阶段。时隔三年,北京市标杆孵化器以4.0模式为起点,在全球创新浪潮中全速奔跑,跑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度”,推动北京创业孵化能级实现跨越式提升。
“战略铸剑”锻造自主创新尖兵
在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中,中科创星投资孵化企业国科天迅自组网数据链技术、TSN时间敏感网络技术等,深度参与了多个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的核心装备研制工作,为新质战斗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利用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中国科学院和著名高校的科技资源及地缘优势,我们积极投资北京地区硬科技初创企业,并持续陪伴它们成长。”中科创星合伙人郭鑫说。中科创星作为前沿科技项目的“天使捕手”,已在京实现孵化项目114个,培育独角兽企业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9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56家、国高新企业66家。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程中,北京亟须培育与首都原始创新能力相匹配、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的创业孵化体系。中科创星、怀柔仪器和传感器硬科技孵化器(简称“怀柔硬科技孵化器”),正是北京在标杆孵化器领域的重要布局。
聚焦高端仪器装备与传感器领域,怀柔硬科技孵化器深度联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及国家实验室,打造“离岸孵化+园区加速”模式,服务国家战略、突破技术封锁的同时,也构建产业集群、引领区域升级。云汉星驰攻克超快固态激光器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助力实现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中科院半导体所成果转化公司易感芯,突破高精度MEMS惯性传感器全工艺链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怀柔硬科技孵化器已吸引159家硬科技企业集聚怀柔。标杆孵化器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搭建源头转化的“超级桥梁”
科学家要想成立一家公司从事创新药研发,需要几步?建研发实验室、购置动辄数十万上百万元的仪器设备、组建运营团队……这些是几年前一家新药研发企业启动初期必不可少的步骤。而如今,只要有科学家,即便缺人、缺地、缺设备,快速启动一个创新药项目也完全不在话下。
几天前,神济昌华研发的基因治疗药物SNUG01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向“渐冻症”患者有药可治的目标又迈出了关键一步。在2022年初,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贾怡昌创建的神济昌华整个团队还只有3位创始人。彼时,飞镖孵化器除了为创业团队提供完备的研发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多个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让团队实现“入驻即研发”外,还为其提供了专业的驻场CRO研发技术支持,帮助其加速项目研发。
曾经,创新资源散落于高校实验室、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中心,在孵企业无法快速有效地使用。针对这一痛点,北京市标杆孵化器从“链接者”转变为“供给者”,围绕自身专注的技术领域,搭建起一批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同时组建硬科技创业CEO队伍和研发服务团队,实现“共享实验室”向“共享科研”的升级。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未来产业已成为塑造全球竞争新格局的关键变量。从人工智能、机器人到生命健康、新材料,在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引领原创突破的科学家,以锐气和独特视角冲破传统思维束缚的“小天才”,正成为最受关注的创业人群。推动这些创业者跨越“从0到1”的鸿沟,成为多家标杆孵化器的关键目标。
聚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智友硬科技孵化器采用“科学家+企业家”双导师制,孵化投资科学家项目60余家、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57家,被投企业估值超1600亿元。新生巢孵化出清华、北大、哈佛、MIT等高校科研团队的一批成果转化公司,6款全球首创新药已迈入临床试验阶段,培育出2家独角兽、2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累计融资超65亿元。
探索“共享科研”模式、面向未来开展“超前孵化”、服务科学家和“小天才”等人群创业……“从-1到0,从0到1。从不可能到可能,从可能到价值,在源头最大化驱动创新。”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奇绩创坛2025春季创业营路演日现场,会场醒目位置所展示的这句话,诉说着北京孵化在新时期的核心使命。
“全球织网”链接国际创新资源
通过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北京市标杆孵化器正带动人才、技术、项目和企业多方汇集,一个加速全球科技与产业开放流动的创新资源网络正在形成。
“在我们投资加速的537个项目中,三分之一为北京企业,三分之一为国际项目。”奇绩创坛创始合伙人兼COO栾运明说。全球创业者对进入这家扎根在北京海淀的孵化器极为踊跃,在其每年收到的上万份申请中,不乏来自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牛津、剑桥等海外知名高校的创业项目。
海高创新国际孵化器则依托HICOOL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汇聚全球创新创业项目。2025年,HICOOL大赛覆盖了中国大陆、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全球七大赛区,共吸引海外项目5588个,占项目总数的56%,同比增长19%,外籍参赛人数同比增长21%。大赛持续释放强劲的“创新磁场”效应,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
奇绩创坛、海高创新国际孵化器、璞跃中国(PNP)、将门加速器……一批标杆孵化器通过搭建海外孵化平台和举办国际化活动等,深度链接全球创新创业资源,更好地服务技术、人才、项目、企业等双向流动,吸引全球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在京落地聚集。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市标杆孵化器累计带动海外落地项目405个。
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铸剑者”,到发现早期价值的“天使捕手”;从赋能源头创新的“工程师”,到链接全球资源的“织网人”,北京市标杆孵化器构筑起的这张创新网络,正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也标志着北京正实现从“全球创新参与者”向“创新范式引领者”的深刻转变。(记者 孙奇茹)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