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会上,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布数据:2024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达81.7%。

一系列实在举措就像梧桐树,引来青年在北京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其中,市自然科学基金在全国率先推出非共识创新项目,重点支持具有创新性和颠覆性、不同于现有知识体系和共识的研究,93位获资助项目负责人中,青年占比超四分之三,最年轻的负责人27岁。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类似举措“选苗子、搭台子、铺路子”,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了更多潜心科研的机会。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沈洁就是北京市青年科技人才“护航”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她说,团队研究方向主要围绕量子器件和计算、低温物理领域展开,正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范畴。“绝大部分成果,都是在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下产出的。”

目前,其团队的部分专利已在怀柔科学城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上得到应用。沈洁说,期待相关成果能尽快推动量子芯片的研发,将产品推向市场应用。

北京市还开创性地推出了“准科研人才”扶持政策,比如聚焦早期基础研究的本科生“启研”计划。“依托该计划,我在上大四的时候,就有机会带领团队,系统设计并执行科研项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研究生沈启贤是首批获得“启研”计划资助的学生之一,他说,“从科研的配合者变为主动实施者,我切身体会到,本科生做科研,也真正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在科研过程中,沈启贤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不仅要做好临床工作,还要在医学基础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成长为一名医学科学家。”他说,依托该计划产出的成果已经整理成论文,进入投稿阶段。

北京市设立基础研究人才专项,建立由顶尖科学家推荐的项目遴选机制,重点资助数理化生、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领域的40岁以下青年人才;市自然科学基金推出青年基金项目滚动支持机制,将探索对结题优秀的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开展滚动“翻倍”支持。

一株株“梧桐树”成林,将焕发出巨大的能量。未来,市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青年项目负责人占比将稳定在80%以上,项目评审、指南编制等方面的青年专家占比也将持续扩大。优秀科研成果将通过产学研合作桥梁,持续从“书架”走向“货架”。(记者 刘苏雅)

编辑:王进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