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记者 阮修星)11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七十周年发展暨中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以“全球沟通、理解与信任:未来传播与未来社会”为主题,汇聚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位新闻传播院系负责人、300余位海内外校友、师生、媒体代表参会,共同回望人大新闻学院七十载奋进征程,探讨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之道。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正规高等新闻教育机构,人大新闻学院七十年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中国、面向世界,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贯通一体,培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新闻舆论工作者。面对信息时代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希望学院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全球、面向时代,继承优良传统、服务国家战略,以坚实的学科根基、深厚的人民情怀、前沿的技术视野和宏阔的全球格局,培养引领未来的复合型新闻人才,继续做时代风云的忠实记录者、中国故事的卓越讲述者,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推动世界更好读懂中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论坛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语文学院院长Viktor Barabash致辞。张涛甫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渊源深厚,始终守望相助、携手同行,期待未来双方继续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等方面共同努力,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贡献力量。隋岩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始终血脉相连,期待双方在学科体系建设上共探新路径、在人才培养上共创新模式、在科研攻坚上共破新难题,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高校力量。Viktor Barabash表示,在智能技术深刻变革传播格局的今天,人文学科是跨文化理解与信任构建的关键力量,期望两校继续深化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文明互鉴。
会议现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发布《安岗新闻思想研究》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史》。前者首次对安岗新闻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历史化考察,后者则梳理了人大新闻传播学科70年的发展历程,兼具史料价值与学术深度。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郭庆光,2015届院友代表、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毛湛文,2020届院友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杨奇光分别讲述自己与人大新闻传播教育的故事。
方汉奇表示,人大新闻系的创办是中国新闻史和中国新闻教育史上值得纪念的事情。人大新闻系自创立之初便展现出系统的办学格局,逾百人的教学团队融合了各领域骨干,同步配置了教研室、独立印刷厂等教学实践设施;迄今为止培养了大批新闻理论和实践人才,为教材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未来,期待学院在新闻教学、科研与实践方面继续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更大成就。
论坛还展示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学科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系列成果。学院副院长宫贺介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成果,构建了“一体两翼”的领军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副院长赵曙光发布“明新大模型1.0”,该模型整合三大核心智能体,为应对智能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张迪展示全球民意调查中心的系列成果,为精准研判国际舆论、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未来传播创新联盟启动(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会议现场,未来传播创新联盟启动。该联盟旨在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动人才培养与实践创新。周勇还发布“面向2035的十年学科发展路线图”,提出建设世界一流新闻传播学科的三大方向,并实施“2211”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全方位推进学科内涵建设与国际化拓展。
当天下午,六个平行分论坛同步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新闻传播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为学科发展汇聚全球智慧。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