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8日消息(记者 王进文)在北京市平谷区机器人技术协会的展墙和展柜上,金灿灿的获奖证书和安装复杂的科技作品占满了空间。脚控制手臂假肢系统、智能手语翻译器、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语音垃圾分类系统,这些充满未来感的作品,都出自平谷中小学生之手。“我们这目前有学员300多人。这些都是学生们编程做出来的。特别是这个,在去年第28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获得金奖。”该协会负责人赵艳征轻触按键,一只机器手臂开始一松一紧。这正是平谷区科技教育结出的硕果。

走进这间200余平方米的创新工坊,300余名学员的试验零件与半成品铺满工作台。赵艳征说:“我们每年带队参加3至5个比赛,算上省赛、国赛,每年都能达到10余场,看着孩子们从图形化编程入门,到能独立设计复杂代码,这种成长比奖杯更珍贵。”作为平谷区重点打造的科技教育平台,该协会已形成“基础培训—项目孵化—赛事实践”的完整培养体系。

科技教育的种子,正在平谷校园里生根发芽。第42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创新专项奖得主赵梓涵的智能语音垃圾分类系统,灵感便源自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的实践观察;2024—2025学年度科创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北京赛区的三等奖,平谷代表队的“未来智能校园”融入智能晾衣架、智能遮雨棚、智能监控北斗定位系统等学生的创意。

这种创新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平谷区教育系统的战略布局。近年来,平谷区构建起“课程建设、平台搭建、赛事驱动、资源整合”的特色培养模式,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编程课纳入特色课程,覆盖全区30所小学2万余学生,助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持续举办区、校两级学生科技节,搭建中小学科技创新体验、实践、展示与交流平台。常年组织学生参与教育部白名单赛事,以更精准识别创新潜质学生,实现阶梯式发展。优选17家优质企业纳入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为全区中小学生提供AI+实践、虚拟实训等资源。开展“近光讲堂”等科普活动和科技大咖进校园,用前沿科技激发少年梦想。

编辑:阮修星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