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窑小镇有形

港口镇有两张名片,一张是千年古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另一张是千年龙窑,文化标识独一无二。

古镇常见,龙窑难寻,龙窑在港口千年的延续和当地特有的陶土密不可分。

宁国多丘陵山地,境内陶土资源丰富,不仅储量巨大,色彩也丰富,还包括有“富贵土”之称的紫砂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世世代代的宁国人以此为生计,筑起龙窑,点起窑火,烧制陶器。

可能有人会感到好奇,窑洞倒是见过,龙窑到底长什么样?

龙窑,最早出现于商代,是烧制陶器最原始的窑炉。它倚山坡而建,形状像一条龙,因而得名。

千百年来,采土源源不断,窑火生生不息。

时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底蕴。早在西汉时期,宁国陶匠就普遍使用龙窑。2012年,港口镇灰山村土墩墓群发掘出了几处原始龙窑,更将宁国的制陶历史追溯到了距今3000年前的周朝。

文化塑造了这座城市的气质。港口镇境内有古龙窑遗址10座,现存活态龙窑8座,生产线直接建在古龙窑遗址上,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正常生产的柴烧龙窑群,被誉为“千年龙窑,世界唯一”。这些古窑址、坯房、陶鼎、器皿的背后,是讲不完的故事。

优质的陶土资源、悠久的制陶历史、保护传承较好的柴烧龙窑技艺和制陶技艺,从历史走到现在,龙窑小镇的故事又增加了新篇章。

2014年5月,“宁国龙窑制陶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在宁国市组织的陶瓷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中央美院等国内专家指出:港口现存近10条“活龙窑”,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绝无仅有,可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窑博览群。

此后,围绕“千年龙窑小镇”概念规划、小镇定位等方面,宁国市举行一次次高规格的交流活动,专家们提出一个个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让龙窑这把“火”越烧越旺。

时间来到2018年,宁国市千年龙窑博物馆在港口镇建成开馆。馆内设千年龙窑历史展厅、紫砂作品展厅、非遗传承工作室等,并配有解说员,博物馆成为展示小镇千年龙窑文化的平台。

就在几个月前,又有好消息传来。2024年12月18日,港口镇金牛山千年龙窑被世界纪录认证公司(机构)认证为“世界上最长的活态柴烧龙窑”,全长110.15m。龙窑小镇的美名再一次为世人知晓。

非遗传承有技

在千年龙窑小镇,每一个“泥与火”传奇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制陶艺人对工艺的极致追求。

鼎鼎有名的,当属顾云尚。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大国徽匠、江淮工匠,虽然几年前他已经离开人世,但他的一生,却是令人敬佩的一生。

作为曾经的宁国国营陶瓷厂书记,顾云尚带领工匠们在继承传统柴烧龙窑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创新研制出陶瓷节煤炉等日用陶,还开发了园林建筑陶、卫生陶和工艺美术陶等多种产品。

退休后,顾云尚义务担任几家个体陶瓷厂的顾问,孜孜不倦地指导匠人以及自己的女儿学习陶器制作工艺。在外考察期间,他意识到宁国龙窑在历史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开始有意搜集龙窑的相关材料,保护这门传统文化的资源。

2014年,在顾云尚的努力下,宁国龙窑制陶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宁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58岁的毕素文便是其中一位。

毕师傅虽然不善言辞,但说话的时候总是笑着,非常友好。他说19岁来到金牛山陶业有限公司,今年已经有39个年头了。尽管年纪大了,也不打算跳槽干别的了,因为骨子里就喜欢干这行。

毕师傅的工作地点是在一长排黄土盖的老房子里,没有明亮的日光灯和隔间,这让看惯了现代化厂房的我们仿佛回到了旧时劳作的车间。

宽敞又通风透气的屋内,毕师傅耐心地把泥料搓成长条,再把长条一端背在背上,然后弯下腰,双手把搓揉过的泥条按照器形,一圈一圈地从底座向上盘筑,最后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

毕师傅说,这种揉泥搓条盘筑成形的方法在本地叫作“拤把”,是我国最古老的纯手工捏制陶器的技艺。至于盘筑一圈需要背多长的泥条,就要看经验了,没有十几年的功力是做不好这道工序的。

毕素文的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爱上制陶工艺。令他欣慰的是,如今,无论是在传统老作坊,还是在公司的创研实训基地;无论是练泥、拉坯,还是刻花、施釉等工艺环节,都不乏年轻人的身影。

正是这种古老的父传子、师传徒的代际传承,才有了港口镇一代代能工巧匠,才有了熊熊窑火绵延千年的传奇。

龙窑文化有意

“光阴的故事”还在续写,龙窑小镇的辉煌仍在继续。

传承与保护,创新与融合,对于龙窑而言,是永恒的话题。话题的发起者为孙成宏,而他也是宁国市金牛山陶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

父亲是村里烧窑的一把好手,孙成宏从小看着父亲烧窑,那一炉炉窑火是他炽热而深刻的记忆。“我19岁就进厂了,最辉煌时,4天为一窑次,一年要烧82窑次,一窑小件能装十万件,大件能装几千到上万件。”

见证过辉煌,也看到周边龙窑接二连三地关闭,但孙成宏从来没有动摇。他明白,保护非遗不仅要坚守,还要在坚守中创新,让陶器制作技艺走进大众。

仅仅初中毕业,孙成宏却一路从工人做到车间主任、厂长,直至老板,能力足见不一般。五年前他提出口号:这五年,我们以龙窑养文旅,五年后我们以文旅养龙窑,只有这样,柴烧龙窑才能生存下来。

为此,他不惜将另一家公司的柴烧龙窑改成现代窑,拿那边公司赚的钱支撑这边公司的发展,他把绝大多数心思都花在讲好龙窑文化故事上。

他带工人去过很多地方,考察文化旅游;他引导公司从烧制大件陶器日用品转变为烧制小件工艺品、文创产品;他跟大专院校合作,为学生教授提供创作之地;他还建立实训基地,接待一批又一批的研学学子……

去年12月,孙成宏干了一件“蓄谋已久”的大事,他所申报的金牛山千年龙窑被世界纪录认证公司(机构)认证为“世界上最长的活态柴烧龙窑”,“现在豆包、DeepSeek等搜索软件上搜到的全是我,柴烧龙窑名气大了,有了人流量,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他自豪地说道。

我们到达公司的时候,那条世界上最长的活态柴烧龙窑正在出窑。我们在余热未散尽的龙窑里,听孙成宏讲述他的坚守、他的梦想、他想让燃了千年的窑火生生不“熄”的故事。(记者 蒋华 盛丽丽/文 沈彦/图)

编辑:赵家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