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宣城5月24日消息(记者徐鹏 通讯员郑鸿喜)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一句“酒香不怕巷子深”似乎已不足以诠释一个品牌的魅力。然而,在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的金山村,却有一种茶,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央视记者团的探访——那就是“金山时雨”。记者一行人来到该村,回望“金山时雨”百年兴茶史,钩沉茶商旧事、寻找品牌记忆,重拾产地传奇、揭秘产地生态,坚持源为正宗、匠心事茶的人物故事。

传承篇:百年匠心守古韵,茶韵悠长岁月间

第一站,记者们来到金山时雨茶的核心产区——金山村,对话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金山时雨)传承人王晓峰先生,走进传统金山时雨绿茶制作工艺。面对镜头,一心只会埋头苦干的王师傅似乎有些紧张,通过慢慢的交谈,王师傅开始慢慢跟我们说起他学做茶,卖茶逐渐成为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而他的儿子为更好地传承好这优良的制作技艺,努力深造继续学习茶叶方面知识,攻坚茶学。

现如今,设计出当代年轻人喜欢的样式,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除此之外,利用他在学校的平台将金山时雨茶带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人知道金山时雨茶,复兴百年荣光。而另一个“茶二代”吴仁宇说他可以盲测茶饮、判断茶叶等级,记者一行人对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地尝试准备考考他,随机挑选了三款等级不一的茶,经过一系列的程序,闻茶,品茶,看茶底,评鉴茶的等级竟丝毫不差,令人叹为观止。

非遗传承任重道远,一片小小的叶子从父到子,从“久在深闺无人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是一代人的努力和代代人的薪火相传,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的魅力。

创新篇:茶宴新体验启航,创新篇章展未来

徽菜与茶叶两种非遗制作技艺的完美结合,让臭鳜鱼这一传统徽州美食在茶叶的清香中焕发出新的味道,记者们又体验了徽菜和茶叶两种非遗制作技艺的融合——茶宴,品尝茶宴的游客兴奋的说道:“臭鳜鱼里面竟然能放茶叶,茶叶的清香包裹在鱼肉的鲜香里,舌尖的快感把这道传统徽州臭鳜鱼带来别样的感受!”

创新一直都是永恒的话题,如何将老手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则需要更多手艺人不断创新。茶叶种类丰富,但是茶叶市场瞬息万变,各种茶品争奇斗艳,许多茶叶却市场狭小,但红茶的受欢迎度高,销售前景好,利润空间大,“绿青改红”的目的在于改变当地茶叶销路差、价格低的现状。

从红茶到绿茶,是父子的传承,这里不仅仅藏着两代人的梦想,更是对新事物的创新,给了这对父子新的体验,也打开了新的市场。

提质篇:标准化生产铸精品,品质至上耀华章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从一个茶树的施肥到一个茶树的收获,从一个手工作坊到后来建成多条茶叶标准化生产线的企业走过了多少风雨征程,记者朋友跟着山上采茶叶的茶农一同前往高山,进行施肥和学习采茶。茶叶通常是进行人工采摘,对采摘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要求“一芽两叶”,品质上乘的茶叶一般在谷雨前,此时的茶叶呈现一芽二叶初展状态,俗称“鹰嘴芽”,特别是在海拔800米的高山上的鲜茶叶。现在,金山时雨茶生产规模稳步扩大,茶叶的品质也开始得到根本改善,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解决当时统一价格出售下,茶叶卖不出价格,导致好茶浪费和卖不出去等情况,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邀请专业人士制定统一标准,对茶叶进行分级:传统发髻型时雨共有四个等级,新型兰花型时雨分为两个等级。现如今,特级茶叶能买到800到1000元一斤,等级区分价格随之发生变化,更追求品质上的一等一。

一杯时雨,闻香开卷,采自金山,采于谷雨。了解金山时雨茶,一起品味这杯来自绩溪县上庄镇的香茶,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与情怀。

编辑:赵家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