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江淮热土,创新潮涌。在这片从不缺乏创业精神与产业基因的土地上,新质生产力正破土而生、拔节生长。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生产线的智能改造;从非遗技艺的现代焕新,到安徽品牌的全球闯关……安徽实体经济的热带雨林中,处处回荡着向“新”而行的铿锵足音。在这幅生机勃勃的产业图景背后,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灌溉与陪伴成长。它如风帆,助低空飞行器翱翔天际;如薪火,点燃非遗技艺的当代生命力;如桥梁,连接安徽制造与全球市场;如土壤,滋养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

即日起,央广网安徽频道联合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推出系列融媒体报道《点“实”成金》,深入低空经济、非遗焕新、品牌出海与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线现场,记录安徽产业创新的生动实践,解读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路径与方法,与您一同见证金融活水如何滋养“皖”美创新的万千气象。

在江淮大地的肌理深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一条河流,千年不息,默默滋养着这片沃土的人文精神。许多“指尖技艺”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智慧,也充斥在市井百姓的生活日常。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些依赖口传心授、手工劳作的古老技艺,一度面临传承断代与市场萎缩的双重夹击。

传承,需要“守”的执着;发展,则需要“立”的智慧。而今,一股源自现代金融体系的活水正悄然注入,与千年匠心碰撞出绚烂的火花,演绎着非遗传承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崭新篇章。

歙砚破圈:

从文人书房走向大众研学

“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一方上好的砚台,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之所向的“润色先生”。

在黄山脚下,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雍的工作室里,终日回荡着金石相击的清脆声响,上演现代工艺与千年历史的对话。

胡雍正在观察研究石材造型(央广网记者 刘畅司晨 摄)

胡雍出身歙砚世家,祖孙四代传承砚雕技艺,在他的刻刀下,顽石被赋予温度与灵魂。他擅长根据石材本身的造型和质地来设计砚台的工艺与样式,用简洁的艺术语言表达出“简约但不简单”的歙砚魅力。

一人一性情,一砚一风格。

胡雍的作品随形砚《半湖天水》,巧借石料天然边廓,以刀为笔,化歙石为氤氲湖面,意境幽远,曾入选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此外,作品《琴形砚》《圭形砚》曾获首届歙砚大展一等奖、《素工淌池砚》获得安徽省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徽工奖”金奖等荣誉。

“砚雕是充满语言表达的技种,每一块石头,都有不同的气质。一方砚台,或仰或斜,或高或低,或正或反,都有不同的意境和趣味藏于其中。”胡雍说。

随着时代发展,歙砚逐步走向“工具+艺术品”的双重轨道,制砚人也需承担起更多传承者的角色。

2018年,为了更好推广歙砚,胡雍成立工作室,斥资近500万元在当地建设一座“砚文化游学体验馆”,内设研学基地和歙砚展厅等。可出人意料的是,建设持续推进之际,文旅业的寒冬不期而至。

“研学设施、制砚材料、人员工资都需要持续投入,但经营却濒临‘停摆’。”彼时,资金周转的难题如巨石般压在胡雍心头。

在这片阴霾中,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的“非遗贷”为这间初创工作室注入了生机,这笔资金迅速被用于支付石料款项、维持日常运转,并为日后复苏储备了“弹药”。

“我们根据银行建立的‘非遗贷’名录,主动找到胡雍先生,充分了解情况后为他量身定制了这笔贷款。”中国银行黄山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主任程凤介绍,“非遗贷”是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打造的一款信用贷,根据非遗传承特点,更加关注非遗传承人的作品艺术性、经营理念和未来发展前景。“今年以来,中国银行黄山分行已累计为相关非遗传承人发放贷款超2500万元。”

胡雍与中国银行黄山分行工作人员交流工作室发展情况(央广网记者 刘畅司晨 摄)

金融的介入,为非遗传承人构筑了相对安稳的创作空间,让他们得以从生存焦虑中抽身,重新专注于技艺的打磨。

寒冬过去,胡雍的工作室也迎来了复苏的春天。在试运营阶段,工作室接待研学人数不断攀升,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学习磨刻技法,更通过胡雍的讲解,触摸歙砚背后所承载的千年文脉与工匠精神。“明年上半年这里会正式开放,热度势必会再上一个台阶。”胡雍信心满满。

柳编出海:

乡土手艺成国际“潮品”

“淮濛盛产水荆,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

在有着“中国柳编之都”之称的安徽阜南县,杞柳的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达500多年。其中黄岗镇的柳编最为著名,2011年,黄岗柳编技法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产品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产品。

走进黄冈镇,随处可见几人围坐,柳条在指尖飞舞,迅速交织成遮阳帽的优雅弧线、果盘的别致镂空、花篮的流畅曲线。这项曾经的农家副业,如今已成为阜南县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工人正在制作柳编产品(央广网记者 刘畅司晨 摄)

创新,是黄冈柳编持续“出圈”的制胜法宝。类似箩筐、簸箕等柳编产品只是“基本操作”,果盘、花篮、小猫小狗的宠物包等已成为市场的“新宠”。

“在传统编织基础上,我们连接生活场景,开发出一系列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新产品。”阜南县嘉盛柳木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传标介绍,柳编与实木、陶瓷等材料的组合,也让阜南的柳木文化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从“散兵游勇”到“集团军作战”,如今,许多农人从家里走进了车间,这项“小技艺”也走向“规模化”。截至目前,阜南县全县共有柳木加工企业509家,年产值超百亿,产品大量出口至海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离不开金融资本如同血液般在产业链条中的精准滴灌与高效循环。

“我们的产品在海内外都特别受欢迎,但订单多了也会有‘甜蜜的负担’。”孙传标坦言,随着订单增多、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巨大。“关键时刻,中国银行的“柳编贷”快速落地,360万的资金支持让我们能放心接单、安心生产。现在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春天。”孙传标说。

中国银行阜南支行营业部副主任李晓钰介绍,“柳编贷”是该行因地制宜,助力乡村振兴创新推出的专属信贷产品。“它有专门的信用评估体系、优惠的利率政策和绿色审批通道。”截至今年9月末,该行已为当地49户柳编企业投放贷款1.1亿元,助力“指尖非遗”走向世界。

中国银行阜南支行工作人员实地走访黄岗柳编企业(央广网记者 刘畅司晨 摄)

“从前咱们黄岗柳编是走街串巷的‘土特产’,现在可是登上海内外商场橱窗的‘抢手货’!”孙传标自豪地说。

与此同时,金融服务也在持续升级。“我们针对柳编产业开展专场政金企对接会,高效解决融资难题,破解信息壁垒,为柳编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特色金融服务。”李晓钰表示。

如今,阜南县成为全国最大的柳编出口基地之一。“柳编贷”如一把量身定制的梭子,精准串起从原材料种植、工艺升级、产品创新到品牌出海的每个环节,让古老柳编技艺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共富的强大引擎。

宣纸新生:

一张纸的“智能化”革命

古往今来,安徽宣城的故事是洇在纸墨中的,在这里,文房四宝浸润过唐宋风骨,非遗技艺传承着千年匠心。

在中国宣纸之乡泾县,青檀树皮与沙田稻草需经过浸渍、自然发酵、蒸煮、摊晒等整整108道工序,历时数年,方能成就其“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美誉。宣纸,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跻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泾县乃至中国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泾县依托宣纸非遗技艺,围绕“一张纸”构建起涵盖生产、文旅的完整产业链,让千年宣纸从书画载体升级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元素。

然而,这张承载中华文化的瑰宝,在现代化产业浪潮中,也面临着平衡传统工艺与效率提升的命题。

作为泾县宣纸产业的龙头企业,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深耕宣纸制作数十年,其产品深受国内外书画家青睐。但在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他们同样感受到压力。

“为了在保持传统品质的前提下,提升制浆环节的效率和稳定性,我们与高校合作研发了新的智能化制浆技术。但全新设备采购、安装调试需要大笔资金,一时面临周转压力。”公司财务总监曹军坦言,若资金不到位,技术升级计划将搁浅,不仅影响自身发展,更可能波及整个产业链的协同进步。

此时,中国银行宣城分行送来及时雨。

中国银行宣城分行与这家企业的合作渊源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基于长期的信任与深入了解,在知晓企业需求后,宣城分行迅速响应,为其量身定制融资方案,依托设备更新项目贷款政策,简化审批流程,成功向其投放了5000万元的项目贷款。

这笔资金,专项用于宣纸皮浆生产线的智能化技术改造,助力这家非遗龙头企业突破了发展瓶颈,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跨越。改造后,皮浆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产品瑕疵率有效降低,千年古法因现代科技的注入而焕发新生。

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基于这一成功案例,中国银行宣城分行顺势而为,将目光投向宣纸产业链上下游那些“小而美”的中小微企业,针对性推出了额度灵活、审批高效的专项“宣纸贷”产品,组织客户经理主动上门对接企业需求,提供精准支持。

“截至10月末,我行已累计为20余家非遗产业链相关的企业、个体提供超1500万元的授信支持。”中国银行宣城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主任施琰介绍。

中国银行宣城分行工作人员走进宣纸厂了解宣纸制作过程(央广网记者 刘畅司晨 摄)

金融活水,从龙头企业的“点”,渗透到整个产业链的“线”,再辐射至区域经济的“面”,彻底打通了宣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任督二脉”,助力非遗技艺从“指尖传承”走向“市场变现”。

非遗的焕新,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古还原,而是在时代的激流中找到新的价值坐标。金融的赋能,也绝非单一的资本介入,而是以服务的匠心匹配制作的匠心,让面临传承困境的非遗技艺,转变为能够自我造血、可持续传承的良性生态。金融活水正滋养的,不仅是产业的根系,更是文化的自信,让深藏于历史深处的非遗绝技,在新时代焕发出万千气象。

监制:汪婷婷

记者:刘畅司晨

联合出品:央广网安徽频道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

编辑:刘浩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