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9月15日消息(记者徐秋韵)近年来,安徽蚌埠紧紧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尤其在智能传感器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位于蚌埠的中国传感谷按照“一谷、三园、多点”的规划布局,依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14所等龙头企业技术优势,正努力打造自主可控芯体最多、传感器种类最全的智能传感产业集聚地。

走进“中国传感谷”:产业生态日趋完善

在位于“中国传感谷”内的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条全国领先的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正有序运转,规划月产能3万片,预计2027年达产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MEMS晶圆生产线。由此,智能传感器的核心部件——MEMS芯片将在蚌埠产出,向安徽乃至全国的智能传感器企业供货,为整个产业链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央广网记者 徐秋韵摄)

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敬秀介绍,不少企业看重蚌埠的晶圆制造能力,这也成为中国传感谷招商的“吸铁石”。前不久,江苏甫瑞微纳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项目落户中国传感谷,基地主要从事车规级气体和高压MSG力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他们不仅需要MEMS中试平台,更需要一个能够为他们提供量产代工的平台,我们建设的‘定制化、柔性化MEMS代工平台基地’刚好满足企业量产的需求。”

不远处,蚌埠富源新型元器件有限公司则专注于金属-玻璃封装与高端电镀工艺。公司创始人郭茂玉告诉记者,他们可为几毫米至几百毫米的工件提供精密电镀,镀层厚度精度达0.01微米,盐雾测试最长可达上千小时。产品广泛应用于传感器、微电子封装、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

目前,中国传感谷已形成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集聚相关企业200余家。今年上半年,以传感谷为代表的蚌埠经开区规上智能传感器企业产值同比增长50.1%。预计到2027年,传感谷产值将突破300亿元。

创新平台+政策支持,构筑产业“强磁场”

一流的研发能力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目前蚌埠已建成省级以上科创平台39个,其中国家级6个。据了解,瞄准智能传感器关键工艺,中国传感谷全面启动传感谷共性技术中心9条示范线建设,为入驻企业提供MEMS传感器全工艺制造服务,构建“概念验证-孵化培育-小试中试”新型技术创新体系。

蚌埠市政府与西安交通大学、北方微电子研究院共建的“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长三角(蚌埠)产教融合协同中心”已投入运营;安徽省MEMS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成立;兰州大学与希磁科技共建“磁传感联合实验室”……这些平台持续推动优质科研资源向蚌埠集聚。

中国传感谷(央广网发 蚌埠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政策层面,安徽省去年出台《关于支持中国传感谷发展若干政策》,从资金、创新、人才等五个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蚌埠市还组建了近100亿元的智能传感器基金体系,已运营基金4支、总规模26亿元,助力项目落地和企业成长。

蚌埠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汤伟表示,下一步,中国传感谷将紧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遇,加快推动智能传感技术“特长”转化为智能传感产业“特产”,不断提升园区竞争力、影响力,努力把中国传感谷打造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传感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为实现智能传感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贡献。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传感器作为“感知万物”的硬件基石,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蚌埠,这座老工业城市,正以“中国传感谷”为支点,撬动千亿智能传感产业未来。

编辑:刘浩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