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六安8月28日消息(记者赵家慧)8月底,是秋月梨上市的时节。在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的“江淮果岭”,顺着起伏的地势,成片的梨树挂满果实,构成一幅缓缓展开的生态画卷。
曾经的荒岗薄岭蜕变成瓜果飘香的万亩绿洲,成为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这一切,都离不开67年前动工兴建、被称为“人间天河”的新中国水利奇迹——淠史杭工程。
“切岭筑渠,引水上岗”(央广网发 余康生摄)
平岗切岭,8个月劈开“救命河”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淠史杭工程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惠及皖豫两省4市17个县区,从根本上改变了皖西、皖中地区“十年九旱”的困境。
这个举世瞩目的工程中,六安平岗岭的切岭工程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切岭筑渠,引水上岗”,6个兵团数万人夜以继日,风雨无阻,在工程难度大、资金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仅用8个月就在平岗岭上“切”了道深20多米,长3公里的口子,平岗切岭工程也因此成为“人间天河”上的一座丰碑。
如今,从平岗岭俯瞰,史河总干渠如一条缎带在岗峦起伏间蜿蜒向北。
河道旁的平岗切岭展厅记录着得来不易的治水成果(央广网发 余康生摄)
记者在平岗切岭展厅前见到了85岁的芮泽祥老人,当年修建平岗切岭工程时,他还是个“学生娃”。
“1958年,我18岁,正在上初中。周六日的时候就来平岗岭干活。”芮泽祥生动地描绘出记忆里那些火红的日子。“天刚蒙蒙亮,大伙儿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干活。一时间,他们手里大大小小的红旗就‘点燃’了平岗岭。”
建设过程千辛万苦,但随着通水,百姓们个个喜笑颜开。“以前,我们农业生产只能靠各个生产队人工挖一些小水塘,蓄点雨水来用。”芮泽祥说起通水,依旧难掩激动。“淠史杭工程滋润了皖豫两岸万亩良田。有了充足的灌溉水源,这些年我们街道还发展起了经济果林,种起了各种水果。”
岭上结“果”,畅销长三角
六安叶集区是“江淮果岭”风景道的核心区域,奔流的史河干渠从中贯穿全境。
自2014年起,平岗街道从200亩果岭起步,向荒山薄岭要经济,从百姓上手流转土地用于集中规划发展,至今已有各类经果林3万余亩。
“我们种植的秋月梨、黄桃、红桃、油桃、水蜜桃等,产品畅销长三角地区。”叶集区平岗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张汝霖说,果岭种出的“叶集秋月梨”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平岗鲜桃”获得了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21年以来,平岗街道大力推进“万亩果岭基地、万户果岭庭院”双万工程,积极招引一批果树种植产业带头人,各鲜果龙头企业也相继落地,同时,动员群众利用房前屋后零星地块,栽种果树6万余棵。目前,“江淮果岭”已带动5千余人就业、实现6亿元综合产值。
“江淮果岭”正值秋月梨丰收季(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摄)
登上果岭观景台远眺,能看见果林间点缀着一个个小水塘。
张汝霖告诉记者,近年来,平岗街道实施果岭区域小型水利改造提升、水土保持工程,充分利用史河干渠水资源,整修大塘100余口、小水库20余座、提水泵站10个,基本做到引、拦、蓄、节可控,旱涝保收。
春日赏花,秋日摘果。平岗街道计划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模式,打造“果岭小镇”,推进叶集区果岭核心区至固始县史河湾试验区的“果岭廊道”建设,使沿线成为水果生产、观光、采摘体验等为一体的皖豫新型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区。
一坝跨两省,豫皖“联手”治水
史河进入叶集区后,河面变得开阔,经过茶棚、叶南、绳铺和五里拐,最终流入河南省固始县境内。
长达420米的五里拐橡胶坝横卧河面,连接豫皖两省。史河水漫过坝顶,形成一道宽缓的水帘。
五里拐橡胶坝上游,横跨史河两岸的陈淋子大桥(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摄)
叶集区水利中心主任徐林向记者介绍,由于河水冲刷河床造成泥沙流失,对上游不远处的陈淋子大桥的安全带来影响,加上枯水期河床暴露引起生态问题,史河省界段水治理迫在眉睫。
跨省河湖治理并非易事,由安徽叶集与河南固始携手打造的五里拐橡胶坝工程通过创新机制,成功破解了行政壁垒、监管壁垒和利益壁垒三重障碍。
2023年,史河防洪治理五里拐橡胶坝工程开工,叶集段重点实施河床滩面平整1.3km、新建五里拐橡胶坝1座、史河险工段治理505m三项内容。2024年9月,橡胶坝工程顺利完工,成为皖豫毗邻地区跨区域水利协作的标志性工程,成为两岸群众共饮一江水的生动见证。
为共享此次联合处置泥砂的效益,叶集、固始两县区签订了《泥砂综合利用联合监管协议》,实行双方共管账户专账管理。工程共处置销售泥砂约2000万元,收益则用于工程建设和水环境综合整治。
长达420米的五里拐橡胶坝横卧河面(央广网发 余康生摄)
“五里拐橡胶坝是史河重要控制性建筑物。通过对坝袋充排水控制其升降,橡胶坝不仅起到稳固河床防止下切作用,还能够蓄起约1000万m3的水,在干旱季节为下游河南省110万亩农田灌溉及人饮供水提供双重保障。”徐林说。
结合史河河床滩面整治,如今,陈淋子大桥至橡胶坝段已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
六十七兴水安澜,如今山青水绿瓜果飘香。新时期的淠史杭工程依旧坚定地守护着皖豫大地,皖西革命老区的人民砥砺前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人水和谐共生的动人成果。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