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成军在展示舒席制作技艺 舒城县文化馆供图
烈日当头,热浪滚滚。在安徽省舒城县,一片片竹海绿意盎然,望之便觉清凉几分。国家级非遗舒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苏成军正埋头编织,薄如蝉翼的竹篾在他指尖翻飞、经纬交织,一张张自带清凉的舒席渐渐成形。这手艺,在舒城已经传了两千多年。
舒城的好山好水养出了好竹子。北亚热带的湿润气候、沙质土壤,特别适合水竹生长,尤其是小叶水竹。明代吏部尚书秦民悦将龙纹舒席献于宫廷,御笔“顶山奇竹,龙舒贡席”八字令其名动天下、身价倍增。
“做一张舒席真不容易。”苏成军说,从选竹、裁料到编织、收边,足足15道工序。水竹要剖成细丝,蒸煮定色,刮得又薄又匀。老师傅的手艺讲究“篾过指尖知厚薄”,由此做成的舒席色泽鲜亮、柔软光滑、能折能卷,夏天铺上它凉气自然来。加之竹子本身防虫防蛀防腐,一张好席子能用很多年。
但时代变了,人们对凉席的需求下降,老手艺遇到了大挑战。20世纪90年代,舒席厂眼看就要关门。苏成军和当地的匠人没放弃,他们认准一个理:“机器能织出规整的席子,但织不出竹子的呼吸。”苏成军带领大家办厂,在竹篾的经纬里寻找新出路。
大家开始研究市场、琢磨新点子,就这样,传统观念里只是用于睡觉的舒席延伸出了茶席、屏风、装饰画、竹编壁画……新品不断。2005年,苏成军合并了一家濒临失传的手工作坊,走上了“非遗工坊+农户”的发展模式。现在,8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以编舒席为生,过上了“守着家、编着席、养着家”的日子。
这两年,民宿火了,苏成军又开发出竹编水瓶外壳、果篮、茶几等,新品超过400款。考虑到年轻人的喜好,舒席竹扇应运而生,2024年夏天卖了3万多把。他们的生意还做到了国外,日式花器、韩国食盒订单不断。现在,出口占到总销量的三成以上。
手艺要传下去,光在厂里闷头干活也不行。2020年开始,苏成军带着一身手艺走进了多所学校,当起了客座讲师,教学生们从砍竹子学起,亲手体验那15道工序。篾片翻飞间,文化的根脉就摸着了。
他们也在线上开了店,走进直播间,为传统工艺吆喝。苏成军说,2024年的一次直播,他现场剖篾编织,几万网友围观叫好。“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产品创新的灵魂。”苏成军感慨,他坚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作,2021年,他的舒席作品被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永久收藏。
舒席,从古老的岁月里走来,在苏成军和乡亲们的手中变成了案头的雅器、墙上的风景、课堂里的手艺课、漂洋过海的文创产品,这份跨越两千年的手艺,就这样继续编织着生活的美好。(记者孔令晖)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