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3月30日消息(记者鲍玉婵)春日融融,巢湖波光潋滟,合肥的文旅图景正悄然焕新。从红色场馆里的研学热潮,到科技馆内的探究式课堂,再到巢湖岸边的网红茶社集群,这座“科创之城”以“春景+新业态”为笔,勾勒出一幅文旅融合的生动画卷。

研学热土的双向奔赴

在渡江战役纪念馆气势恢宏的展厅内,退休职工张阿姨与三位“老姐妹”带着孙辈正驻足于“百万雄师过大江”巨幅浮雕前。春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青铜雕塑上,将战士们坚毅的面庞映得格外清晰。“我的父亲当年参过渡江战役!”张阿姨无比骄傲地说。“小时候父亲跟我讲渡江故事,现在我能带我的孙辈来这里触摸历史,这就是传承。”她感慨道。

渡江战役纪念馆(央广网发 张大岗摄)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渡江战役纪念馆这里通过文物展陈、沉浸式讲解和数字技术,将红色历史“活化”为生动的课堂。自开馆以来,该馆已接待游客超1100万人次,成为传承红色血脉的精神地标。

距此不远的安徽省科技馆内,另一场“头脑风暴”正在上演。627件可互动展项中,“磁电大舞台”的电光火石、“量子迷宫”的虚实交错,让抽象知识化为指尖跃动的实验。依托“三级研学体系”,场馆开发出12个主题课程——从航天工程到巢湖生态治理,学生可自主组队完成课题研究。2024年,这里接待研学团队超500批次,近9万中小学生在探究中触摸科技脉动。“孩子们甚至能用编程模拟巢湖蓝藻治理过程,这种跨界思维正是未来所需。”安徽省科技馆相关负责人说。

安徽省科技馆“360°自行车”(央广网记者 鲍玉婵摄)

小茶社撬动大振兴

沿巢湖北岸驱车而行,荆塘河村至王家咀村的茶社群渐入眼帘。40余家茶社临水而建,木质栈道蜿蜒湖畔。“以前游客闻到蓝藻味掉头就走,现在一到周末一座难求。”愈渐茶斋老板的账本,折射出巢湖生态治理与乡村运营的双重蜕变。随着水质改善,2023年在小红书、抖音爆火后,中庙街道迅速启动提升工程:贯通经九路、增设停车场、安装沿湖路灯,并成立联合执法队,对出店经营、私搭乱建等“顽疾”动态整治。2024年,茶社群接待游客43万人次,昔日“农房”变“门面”,“渔民”变“股东”。

沿湖茶社(央广网发 中庙街道文化旅游服务保障中心供图)

户均20万元改造民房,换来月均8万元销售额——茶社经济正裂变出多元业态。在“小王子的落日茶社”,游客可参与壁画创作;于“一帆茶社”伴着吉他声品茗;来愈渐茶斋漆扇手作、茶叶深加工等体验项目,更将“流量”转化为文化消费。数据显示,茶社集群已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并“反哺”周边民宿、市集,形成全域旅游联动效应。

沿湖茶社夜景(央广网发 中庙街道文化旅游服务保障中心供图)

“下一步,中庙街道将串联起巢湖沿岸散落的文旅珍珠,为游客提供更完善的休闲体验。”中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钟介绍。

春潮涌动处,合肥正以科技赋能文旅,用生态重塑空间。当红色记忆、科创基因与乡村烟火在此交汇,一幅“千姿百态”的江淮春游图景愈发清晰。

编辑:刘畅司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