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蚌埠9月10日消息(记者周然 见习记者刘畅司晨)9月10日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9月6日,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公布,全国共12位教师入选。来自安徽省蚌埠工业与商贸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杨梅,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教师。

杨梅是一名匠者,曾凭借一手“中式盘扣”非遗绝技,荣获安徽省首届“江淮名匠”称号。她也是一名师者,因为自己就是从职教学校走出的,她深知职教学生的特点与需要,乃至授之以渔的最好方式。潜心职教31年,杨梅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将教育视为爱的艺术,在平凡中日夜守护匠心与初心,教会学生结好人生的“盘扣”。

杨梅向学生传授盘扣技艺(央广网见习记者 刘畅司晨 摄)

一本“跑出来”的教材

一身朴素大方的中式衣裳,脸上总挂着笑容,说话慢条斯理温柔却有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孩子们呢。”

当天因配合诸多记者采访,杨梅与学生们常被分别“留下”,每次采访完,杨梅都会关心询问“孩子们现在去哪了?”后来,她低声告诉记者,接受采访,她自己都紧张,更担心孩子们不安。

1993年,杨梅从蚌埠工业与商贸职业技术学校(原名为蚌埠服装工业学校)毕业,因成绩优异被留在母校任教,之后赴东华大学深造,再回校继续任教,教学专业是服装设计。

杨梅编著的《服饰配件设计》课程已成为一份有特色、易学习的校本教材(央广网见习记者 刘畅司晨 摄)

《服饰配件设计》是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课程之一,2001年,杨梅在该校新开创了这门课程,起初,困难重重。

当年,这门课的教材和辅导资料十分缺乏,杨梅就自己边写教案边教学。可网络并不发达,想找资料很困难,杨梅就常跑书店、图书馆,去外地办事,一到地方也先打听:“书店在哪里?”寒暑假,她就跑去“敲开”一家家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公司的大门,了解当前服装设计最前沿的信息。

为何一定要开这门课?

在杨梅看来,如果编写出这本教材,就能给学生“搭个好舞台”。“这是一门以创新设计为主的实践操作型课程,会对职教孩子们走向社会很有帮助。”

那几年,杨梅费尽心力各种渠道搜集资料,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充实教案内容,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最终编写出《服饰配件设计》教材。随着时代发展,她不断对教材进行持续升级与迭代。

“杨老师的课很实用,讲课方式通俗易懂,就算我们学不会,她也能一遍又一遍教,直到我们会了为止。”学生孙诗文说。无论是教材上的谋篇布局,还是教学中的引导互动,杨梅都充分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开展,如今,她精心打造的《服饰配件设计》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并形成了一定专业特色。

一枚“被置顶”的盘扣

杨梅的朋友圈封面是一对精致的盘扣,这是她的挚爱。

盘扣,是传统服装中使用的一种纽扣,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常见于旗袍等中式服装,“中式盘扣技艺”也是蚌埠市市级非遗项目。“我上初中时就看我妈妈做盘扣,因为好奇也开始跟着学,之后就特别喜欢。”杨梅说。

在一枚盘扣上,杨梅行走于传统与创新之间。

她最擅长在制作中融入其他门类传统工艺精髓和现代设计理念。例如,她会巧妙融入花丝镶嵌这一古老的金银装饰工艺,赋予盘扣更多传统审美内涵;又会别开生面地用盘扣设计成饶有国潮韵味的装饰画,让盘扣在请柬、包具、首饰品上熠熠生辉。

今年9月,杨梅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受访者供图)

2014年,在安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启动仪式上,杨梅的手工盘扣成为蚌埠市唯一入选的绝技绝活表演项目。此后,她凭借精湛的技艺被评为蚌埠市第七届“珠城工匠”,安徽省首届“江淮名匠”,荣获蚌埠市五一劳动奖章……多年来,她的作品在许多重要活动上受邀参展。

可杨梅并不满足于此。“这项传统手工艺在民间一度濒临失传,我希望它能传承发扬,最好的传承对象就是我的学生们。”

当理想与现实接轨,杨梅更有了无尽的热情。

2018年,经蚌埠市人社局批准,“杨梅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学校成立。实境化的“大师工作室”,成为了杨梅带领学生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攻关、新品研发、开拓创新的“试验场”,同时,也成为她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的“训练场”。

杨梅的日程总是排得很满。在杨梅的家人看来,无论是学校教学,还是非遗活动,在杨梅的人生字典里都是第一位的。“家也是她的第二工作场所,夜晚、节假日都是她的第二工作时间。”

一次转动“命运齿轮”的比赛

让失落的技艺重新焕发光彩,杨梅执着于探寻盘扣非遗技艺的传承之道。

2019年,杨梅曾赴位于革命老区的安徽金寨职业学校进行支教,当地学生彭甜甜至今都对杨梅的课堂印象深刻。

“杨老师不是简单教我们操作,她会先带着我们分析人体结构,讲解色彩运用及线条表现的技巧。我们练习时,她会细致指导到每一个同学的绘画步骤。”

匠人与师者集于一身,杨梅在教学时就像传统手工艺师傅引领徒弟那样,倾心尽力地手把手教学,带领学生反复实践、磨练。

参加竞赛,是职业教育学生成才的快速通道,部分含金量极高的奖项对学生们进一步深造和走向就业都颇有益处。多年来,杨梅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设计大赛、技能大赛等高水平的竞赛活动。

“我人生中第一个一等奖证书,就是在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的。”2014年,学校2013级学生盛明文首次参加蚌埠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便获得一等奖。

在比赛前期的训练中,对于材料选取、主题花型确定等,杨梅一直带着盛明文不断尝试、不断试错。“她认真指导我缝制手法,细心地为我挑选布料,极其耐心地教导我如何熨烫面料、熟悉面料,让面料达到我们所需的光泽效果。”

制作中,一些不常见,不好买的小材料,杨梅常利用双休日满大街找。比赛时,杨梅也陪在盛明文左右,为她加油打气,做好后勤工作。那次拿奖后,盛明文信心大增,更对专业学习有了更浓厚的热情,后来,她顺利考上了大学。“原先我是那种比较怯懦,不敢去争取机会的人。但那次难忘的比赛经历改变了我。我也可以站在‘聚光灯’下。”盛明文说。

2020年,杨梅带领学生参加安徽省首届婚纱礼服设计大赛(受访者供图)

职业技能大赛、服装设计比赛、全国文明风采竞赛.....这些年来,在杨梅的精心辅导下,她的学生们在全国、省、市级各类比赛中大放异彩,获奖人次多达70余次,学校服装工程系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对口升学率和就业率。

杨梅说,通过参赛,能让孩子们在真正的实践和竞技中锻炼技能、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能从中收获宝贵的荣誉和自信心。这能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是他们今后成长为一名优秀技能人才的良好‘起跳动作’。”

每年的学雷锋活动日、职业教育活动周、志愿者便民服务等,杨梅还会带领学生把职业技能无偿传授给更多群众。她希望,通过普通职教老师和学生的大方“亮相”,让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深入的认可。

一个众所周知的温暖称谓

杨梅是从职教学校走出的,她了解职教学生的特点。如今作为老师,她深知孩子们的需求,以及授之以渔的最好方式。

无论是费心寻觅素材开创实用型课程,手把手教学将非遗技艺倾囊相授,还是全程相伴激励学生站上更大舞台,都可以看到杨梅对于职教之“术”的精准把握。

而在“术”之外,是杨梅对教育之“道”的理解。

“进入中职院校的孩子年龄都还小,有些孩子可能还不够自信,有些孩子对未来的路还很迷茫。”杨梅说,教育是爱的艺术,十六七岁的孩子正是活力四射的年纪,更是人生“琢玉”的重要时刻。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当更有耐心、包容心,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欣赏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和优点。“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亮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及时鼓励。”

杨梅手把手指导学生制作盘扣(央广网见习记者 刘畅司晨 摄)

盛明文回忆,杨梅很擅长捕捉细节。

一次手工作业过程中,盛明文遇到了点麻烦愁眉不展。紧接着,杨梅就走到她的身边,低头轻声询问她是否遇到问题时,她紧张地拿出作业请教,可没想到的是,杨梅在教会她如何解决问题之后,还公开称赞了她作品中的优点。“其实就是从那次,我喜欢上了这门课。”

很多学生都称杨梅为“梅妈妈”。

在一次实践练习课堂上,学生吴云(化名)没精打采。杨梅私下了解到这名学生近来身体不好,一直挂吊水,平时家境拮据,父母又不在身边。“这样的孩子内心最为敏感。”之后,杨梅并没有作声,只是默默把吴云喊到办公室,拿出了一些衣服和精心挑选的食品送给她。

吴云不善表达,只是此后,她开始和许多其他同学一样,叫杨梅“梅妈妈”。

传道、授业、陪伴、谈话、排忧解难……三尺讲台,杨梅一站就是三十一年,三十一年,日日如此。杨梅的办公桌上,总是堆放着厚厚一摞分门别类的作业和记录册,在学生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总有她的关心和牵挂。

得知自己获选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梅觉得开心又惊喜,她认为自己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教师就是个‘良心活’,其实比我优秀的老师还有很多。”

实际上,杨梅之所以要让孩子们用心学盘扣,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盘扣的做法。

“盘扣很小,但工艺复杂。认真做好,又会很亮眼。”

杨梅说,她一直觉得做盘扣就像做人,需要耐心与细心,毅力与创造力。她希望孩子们用一技之长去实现人生价值,更希望他们能从中学会两件事——脚踏实地与精益求精。

编辑:赵家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