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黄山5月17日消息(记者 徐秋韵 张宣剑 鲍玉婵 赵家慧)中国传统古村落历史悠久,独具特色,被称为“活着的文物、有生命的历史”。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的呈坎村就是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代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月中旬,“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呈坎村,探访当地是如何保护好这些“活文物”。

呈坎偏居徽州一隅,位于黄山南麓,被誉为“江南第一村”。呈坎古村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村落里有150余处宋、元、明、清等历史古建筑,其中的21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国宝之乡”。

呈坎风光(央广网发 黄山市网信办供图)

呈坎风光(央广网发 黄山市网信办供图)

漫步在呈坎村,这里山水环境秀美清幽,村落建筑错落有致。往村里走,形态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极具特色的历史民居呈现在眼前,用手轻轻抚摸墙壁,历史的厚重感迎面而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2013年起,黄山市徽州区政府争取国家文物局将呈坎古村落列入全国3个文物保护样板工程试点之一。呈坎村文物保护样板工程总投资约1.2亿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资金),分三期实施22幢“国保”建筑的维修保护。整个工程贯穿“加强保护、促进利用、传承文化、惠及民生”的理念,采用原材料、原工艺,保护文物及延续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重焕百年徽州古建筑生机活力。

呈坎宝纶阁(央广网发 黄山市网信办供图)

行走在呈坎,如同行走在一幅水墨画中,脚下的青石板路,光润如玉。“我们这个青石板路在前年底完成了修缮,但很多人来呈坎,其实是不知道我们这条道路是整修过的,我们采用文物保护的原工艺,按照‘不改变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黄山市徽州区文物局副局长吴青说。

近三年,呈坎村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宝纶路旅游步道、众川河水土治理、古村落消防及文物保护工程等一系列涉旅项目,进一步完善了村级基础设施,提升了人居环境及游览品质。

同时,为了让传统村落“活”起来,呈坎村引进民营企业的力量,开展经营性收入,主要以集体资产盘活、村里集体资产对外出租来增加村集体收入。以民宿特色产业为例,目前,呈坎民宿旅游集群片区现有民宿88家,客房700余间,床位数1700余个。

呈坎古建筑(央广网记者 张宣剑摄)

植根于古村落、古民居的呈坎民宿,有徽味、有故事、有乡愁,有文化、有情怀。沿着永兴湖畔,数十幢徽州老宅连成一片,沿着蜿蜒的青石板路,一侧是古朴淡雅的建筑,一侧是碧绿的荷塘。身处民宿任何一个角度,门窗成框,圈出的都是满目别致的风景。为了收老木头、老房梁,民宿主人苏彤特意从乡下收了两栋老宅。“我们选择这里的民宿,消费的是正是对徽州传统建筑和徽州文化的体验。”游客刘先生说。

不少呈坎村民也将自家的古民居改建成具有古徽州特色的民宿,这样既能保护传统古建筑,又能发挥古建的当代价值,村民由此还可留在村里获得一份收入。看到家乡的游客越来越多,53岁的村民罗捡2017年返乡,和妻子一起收拾出自家闲置的老宅,办起了民宿,当起了管家。“现在一年有18万左右的收入,忙的时候也雇一些村民前来帮忙,五一期间,我们的6间客房全部住满。”罗捡说。

呈坎村民举行“晒秋”活动粉墙黛瓦间渲染着大块大块的浓烈色彩,给古老的村落增添了许多生机和活力(央广网发 黄山市徽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直以来,呈坎古村落的活化都十分注重文化融入生活,让更多老百姓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呈坎村依托传统古村落自身的地域文化、非遗技艺、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全面推进传统古村落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文化价值共同实现,改变了以往以呈坎景区为核心、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单一开发模式,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徽州古村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基地+田园综合体+旅居休闲养生”四位一体的保护利用新模式,并以非遗大师艺术展陈馆、非遗精品体验馆、文博艺术馆等项目,彰显文化创意特色,差异化打造全市乡村旅游示范品牌,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与“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并行发展的“徽州样榜”。

游客体验非遗技艺(央广网发 黄山市徽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呈坎镇相关负责人项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呈坎村集体经营性达110.61万元,呈坎未来还立足自身特点,在抢救一批濒临湮灭的且具有重大旅游价值的乡村旅游景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开发面,整修、复原旧景点,既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又使乡村旅游成为保护乡土文化、提升地域特色的新途径。

编辑:赵家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