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3月30日消息(记者徐鹏)党的二十大全面总结了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系统部署了到2035年以及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重要内容。

央广网记者日前就绿色发展相关问题采访了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及省林业局主要负责人。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安徽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显著改善,江淮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92.8%,已连续三年超9成,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黄山风光(央广网发 郑珐 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海螺集团芜湖白马山水泥厂,清洁的道路,安静的环境,大片的绿化,颠覆人们脑海中对水泥厂“灰头土脸”的固有印象。这里的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是世界首条万吨级以上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可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新产品,变废为宝。因此在这座花园式工厂里,不仅没有烟尘、噪音,甚至还有蔬菜大棚。

党的二十大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此,安徽坚持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有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安徽建设。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发源于安徽黄山的新安江全长373公里,流入浙江杭州千岛湖,如同一条银练,镶嵌于长三角南翼,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生态屏障。十年前,江面上密密麻麻的养鱼网箱,工业废水、农业用水、生活污水排入江中,导致水质恶化。如今,新安江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连续多年成为我国最干净的河流。

改变,源于安徽、浙江两省实施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十年间,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一场双赢的对赌,打造了跨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新安江样板”。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曹哨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安徽正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安徽为引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要让绿色成为安徽最动人的色彩,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生态福祉,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应有贡献。”曹哨兵说,“要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时刻牢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使命任务。”

全省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

在持续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曹哨兵提出,安徽将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2025年全省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那么,什么是“无废城市”?安徽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具体打算是什么?

广德刘福桥村茶园 (央广网发 胡六青 摄)

曹哨兵表示,“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是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所谓的“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无废城市”建设的远景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尽可能最小,二是整个城市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更加充分,三是整个城市固体废物处置更为安全。

目前,安徽合肥、马鞍山、铜陵3市已跻身“十四五”时期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行列。在推动3个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的同时,安徽梯次推动全省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今年推动阜阳、滁州、芜湖、宣城、池州、安庆6个城市开展省级“无废城市”建设;2024年推动蚌埠、淮南、淮北、黄山、宿州、六安、亳州7个城市开展省级“无废城市”建设;2025年实现全省域“无废城市”建设。

今年初,合肥市政府印发了《合肥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提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质量,在蜀山区、瑶海区新建大型中转站,提升改造一批大中型转运站,充分发挥长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的引领作用,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乡镇试点。同时,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以直营快递企业为重点推进绿色网点和绿色分拨中心建设,减少快件过度包装、二次包装。到2025年,快递绿色包装使用率达到95%以上。

为打造最好名片,合肥市将推进环巢湖多源有机固废治理。建设环巢湖区域藻水分离设施,推广蓝藻高效打捞技术,稳妥开展重污染河库底泥清淤,推动底泥在工程用土、园林绿化、建材领域应用,积极打造环巢湖“无废”圈。开展环巢湖固废堆场排查整治和清洁河(湖)滩行动。围绕环巢湖湿地公园、中庙姥山岛打造“无废景区”。

下一步,安徽将坚持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及时总结合肥、马鞍山、铜陵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经验,把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制度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引导和带动其他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加大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宣传教育,推进节约型机关等“无废细胞”建设,引导社会公众成为“无废城市”的参与者、建设者,让“无废”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庐江油菜花开(央广网发 李红兵 摄)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安徽是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生态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安徽全面落实国家林草局工作要求,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牵引,着力强化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安徽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令峰表示,安徽地跨暖温带,境内山地、丘陵、平原、湿地镶嵌交错,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栖息环境。目前,全省陆生脊椎动物共32目100科557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35种,国家二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90种。全省维管束植物3645种,分隶于225科1232属,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植物10种(类),国家二级保护的野生植物81种(类)。

“安徽将加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持续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建设,重点实施“四廊两屏”建设工程。”张令峰说。

在安徽宿松,当地筑牢生物保护屏障,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开展城乡绿化,拓展生态空间,完成人工造林19243.3亩、封山育林12000亩、森林抚育39486亩、长江生态廊道建设4823.1亩。2021年新建森林村庄5个、森林长廊6公里,有效提升了区域生态保护屏障功能和森林生态效能。

在省会合肥,该市近些年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着力打造环湖泊湿地群,架起了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让巢湖这张“最好名片”更加亮丽,并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推进长江、淮河、新安江等重点区域的重要生物遗传资源调查与评估,加强旗舰物种如扬子鳄等物种资源保护。”张令峰告诉记者,还将强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极小种群保护,重点加强越冬水鸟及其栖息地调查监测评估,推进安徽麝、黑麂、银镂梅等极小种群保护项目建设。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张令峰说,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安徽省林业系统将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编辑:赵家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