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1月20日消息(记者鲍玉婵 通讯员彭红玲)冬阳普照,万物生晖。11月19日上午,位于安徽省肥东县桥头集镇国光社区的信用积分超市人头攒动、暖意融融。这间仅60平方米的小小空间,俨然成为社区文明建设的“暖心驿站”,挤满了前来兑换商品的村民,好一派人气旺、风气新的生动景象。
万人参与,文明行为“可量化”
“信用积分超市,只收积分不收钱。”货架上,从矿泉水、毛巾到电饭煲、炒锅,各类生活用品琳琅满目,均由爱心企业捐赠及镇级、社区财政支持。“我攒了10积分,今天花5分换瓶洗洁精!”村民葛继林笑容满面地说。

群众在信用超市挑选商品(央广网发 彭红玲摄)
积分从哪里来?其背后是一套将文明善举量化为可累积、可兑换价值的创新机制。当地把孝老敬亲、邻里友善、爱护环境、热心公益、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纳入“正负面行为清单”,明确赋分标准。比如,孝老敬亲加3分,邻里和谐加2分;反之,挑拨邻里关系扣3分,大操大办红白喜事扣2分。“1积分相当于1元人民币的兑换价值,今年超市已累计为群众兑换积分7000多。”社区工作人员介绍。
目前,桥头集镇10个社区已实现信用积分超市全覆盖,惠及群众近4万人。群众参与热情持续升温,累计参与人数已突破万人。
阳光运行,乡风文明“大改善”
与国光社区一样,肥东县马湖乡三官社区的信用积分超市也热闹非凡。不同的是,这里除了日用品,还供应农资产品。居民手持特制的“福”字积分卡,享受的不仅是兑换便利,更有凭信用等级在合作超市享受的“信用折扣”。

群众在展示自己的积分卡(央广网发 彭红玲摄)
为保障积分制长效运行,马湖乡每年安排3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积分制”,出台《党群积分管理办法》,设置法治、德治、自治、示范带动等4大类11项积分内容,并构建“申报+评议+审核+监督”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群众可自主申报,网格员和村干部也会主动摸排、统计积分事项。社区党总支牵头开展乡风文明评议,并成立审核小组,每年对积分进行审核、公示,确认无异议后计入个人账户。每季度,还把积分发放与兑换情况“晒”在阳光下,接受全民监督,确保每一分文明“积分”都在阳光下运行。
“自从有了积分超市,我们村邻里纠纷少了七成,家家争着做好事,红白喜事也办得更节俭。”村民刘良法自豪地说,“我家积分高,还被推荐评为县文明家庭!”

群众展示“文明家庭”证书(央广网发 彭红玲摄)
目前,马湖乡已建立2个信用超市、5个信用驿站,正在“以点带面”推进信用超市建设,今年以来累计为2000余名群众兑换商品3000余次。
因地制宜,文明乡风“扑面来”
小小积分,何以撬动乡风文明大变革?答案藏在肥东“低门槛参与+高适配回馈”的创新实践中。居民以日常点滴行为获取积分回报,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文明乡风,正是积分制的生命力所在。
今年以来,肥东县20个乡镇(园区)全面推广积分超市,累计建成积分超市和商超兑换点238个,开展积分兑换活动1.2万场,兑换积分超42万分,惠及群众13.6万人次。通过积分制,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500余起,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移风易俗事项3800余件,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提升65%。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不仅是“要我做”到“我要做”的理念转变,也是文明实践从“虚功”到“实做”的生动落地。

社区工作人员在进行兑换登记(央广网发 彭红玲摄)
推广中,肥东县鼓励各村镇因地制宜,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策”,同步出台《积分超市管理办法》《积分审核细则》等制度,设立“积分红黑榜”,已评选出“积分之星”1200户,公示先进事迹680例,取消失信家庭评优资格240户,让文明者受尊崇、失德者受约束。
据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心相关科室介绍,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还把积分和文明实践活动绑定,参与即得积分,让活动有“即时激励”。同时推动积分制与“文明家庭”“文明户”等评选联动,让“积分”的文明价值不断延伸,文明新风持续澎湃。
“下一步,我们将试点‘积分代兑’机制,在偏远地区推行‘积分快递’服务,由网格员配送物资,实现‘线上下单、上门送达’,让偏远群众也能便捷享受积分福利。”肥东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探索拓展积分在农业补贴、技能培训、文旅合作等场景的应用,加强与医保报销、教育补助等政策挂钩,联合农商行推出‘积分贷’,让小积分真正释放出培育乡风文明的大能量。”
“小激励”激发“大动力”。肥东县以积分超市为载体,将抽象的文明理念转化为可量化、可兑换的具体行为,让群众在“攒积分、兑好物、享荣誉”的过程中,主动践行文明新风,实现了“文明有价值、善举有回报”,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风文明培育之路。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