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1月7日消息(记者徐鹏 通讯员林宣玟)“以前每月环保、市场监管、应急、卫健等部门分别上门检查,牵扯了企业很多精力。现在好了,要么‘无感监管’远程核查,要么一次联合检查搞定,我们能专心搞生产了!”这是近年来宁国市众多企业对当地涉企行政检查变化的真实心声。转变,源于该市2024年来系统推进的涉企行政检查规范化建设,通过“立体化”布局、“创新型”破题,切实破解行政执法痛点,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
从“多头管”到“一盘棋”
“涉企检查不是‘各管一摊’,要拧成一股绳。”宁国市将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与“综合查一次”工作,直接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市年度要点及2025年市政府重点任务,构建起“党委政府牵头、纪检监察监督、司法行政主抓、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
为杜绝“随意查、重复查”,当地立下“三条铁规”:无计划不检查、不报备不检查、不告知不检查,对涉企检查全流程紧盯。此前,一家机械制造企业曾因不同部门“各自为政”,一个月内接受了不同部门的多次检查,如今通过整合多个部门实行“一次查”,入企检查次数直接减半。“现在一般的常规检查都会提前发通知、列清单,我们不用再临时抱佛脚准备材料。”该企业行政主管如是说。
从“不规范”到“专业管”
“不是谁都能上门执法,也不是想查什么就查什么。”宁国市先给执法主体“划红线”——全面梳理确认55个合法涉企检查主体,严禁名单外单位“越界”执法;再给检查事项“列清单”,调整第三批“综合查一次”联合检查指导清单,合并“双随机、一公开”事项18个,删减第一批、第二批不常用事项8个,将原有的122个部门检查事项整合为34个“综合查一次”应用场景,整合率72.13%,让执法“有章可循”。
执法队伍也迎来“专业化升级”:31个执法部门的1346名执法人员,全部实现“持证上岗、动态管理、定期培训”。“以前检查人员来了,只说有问题,说不出怎么改;现在不仅指出隐患,还帮我们画整改示意图。”该市某耐磨铸件企业安全总监回忆,从前联合检查中,应急部门人员当场标出车间电路隐患,同步给出改造方案,“这才是企业需要的‘帮扶式’执法”。
数据印证成效:两批“综合查一次”清单实施以来,全市仅开展联合检查75次,却减少入企检查185家次,检查次数同比下降约71%,企业“迎检焦虑”大幅缓解。
从“频上门”到“无感管”
点开手机里的智慧监管平台,COD、废气排放等数据一目了然。这是宁国市探索的“无感监管”新模式——对可通过书面核查、大数据筛查、信息共享实现监管的事项,不再上门打扰,彻底告别“拉网式”无效检查。
在制造业领域,宁国更在宣城市率先推出“两统筹一次查”改革:由经开区、乡镇等属地牵头,把原本分散在各部门的检查需求“打包”,约定时间联合上门。今年以来,这项改革已减少入企检查908家次,检查次数下降约60%。
为让改革“不脱节”,根据法规修订和监管新情况,动态更新调整《制造业企业常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将原212项行政检查事项调整为111项高频检查事项,检查事项更加聚焦,检查内容更加精准。
从“查问题”到“解难题”
“执法不是‘挑毛病’,而是帮企业‘补漏洞’。”宁国市建立“销账式”执法监督闭环,联动检察院、信访、工信等部门,打通企业诉求通道;通过“自查+互查+集中评查”,对执法工作开展“法治体检”,发现问题逐一督促整改。
前不久,该市某装备制造企业因对政策理解偏差,导致环评备案疏漏。执法部门没有简单处罚,而是联合环保专家上门指导,帮企业3天内完成整改。“要是以前,可能得停工整顿,现在不仅没影响生产,还学会了合规要点。”企业负责人感慨。
据统计,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宁国市共排查企业问题疏漏1546个,且全部解决,实现“发现一个、整改一个、销号一个”,让企业在合规中安心发展。
如今在宁国,涉企检查从“重复检”变成“一次清”,从“上门查”变成“无感管”,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下一步,我们会继续优化流程,让‘减负’更精准、‘服务’更贴心,让企业能心无旁骛搞创新、谋发展。”宁国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