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宿州10月22日消息(记者 刘畅司晨 通讯员 郑甲)近期,据省农业科技特派员示范项目“小麦玉米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测产报告显示,安徽宿州埇桥区夹沟镇湖町村示范基地玉米亩产达661.2公斤,较去年同比增长11.5%,较示范基地外玉米增产13.9%。玉米亩产创新高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当地建立“引育良种、运用良机、掌握良法”“三良”联动体系,有效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
引育良种,夯实“芯”基础。安徽省科技厅驻湖町村工作队坚持“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理念,发挥选派帮扶单位优势,依托30万元的省农业科技特派员示范项目,与省农科院、荃银高科等8家创新主体建立联络对接机制,多措并举引育良种。摸清底数,邀请2名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到村考察,全面了解村里日照、降水、土壤等10余项气候条件指标,初步筛选出适宜推广的玉米种子品类。争取良种,有针对性地与荃银高科、安徽农大组织开展“良种捐赠”活动,累计受赠“庐玉9105”“荃科785”“鲁单510”等3个玉米品种、价值近5万元。精心选育,从省农社中心邀请专家围绕玉米种子选育开展咨询服务,考虑到后期大面积推广和稳产丰产,选育出省农科院新研制的“庐玉9105”为主要试种品种。
运用良机,跑出“丰”动能。湖町村发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村优势,与安徽农大签署产业帮扶协议,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在“种”“收”“储”三端发力,保障玉米稳产丰产。“种”上发力,租用安徽农大皖北试验站北斗定位电控排种机、飞防植保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开展种植,起到节约种子、合理密植、提高效率、智慧监测等多重作用,仅120亩示范基地就节约玉米种子1000斤。“收”上省力,为减少玉米收割损耗,从安徽农大皖北试验站引入玉米脱粒收割机,实现“穗籽”分离,提高了收割效率,减轻了农民辛劳。“储”上蓄力,为破除玉米烘干存储受连续阴雨天气影响的难题,村里使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每日400吨的烘干设备,实现玉米收后即烘干、烘干即存储,预计今年减少损耗超1万斤。目前村80%以上玉米已完成收割,为秋粮丰产吃下“定心丸”。
项目测产评价现场会(央广网发 埇桥区委宣传部供图)
掌握良法,持续“增”质效。夹沟镇湖町村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依托党组织领办的兴疃专业种植合作社,全力构建“专家工作站+示范基地+农户”技术推广模式,以“抱团发展”提升农业发展质效。引进先进技术,从省农科院、荃银高科等创新主体邀请10余名农业专家,今年已开展玉米等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训5次,解决病虫防治、科学施肥等问题10余项,服务村民100余人次。开展试点推广,有效整合科技项目、人才、园区、企业、高校、院所等“六大”资源,培育一批致富能手、种粮大户,在全村更大范围推广玉米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种植,目前已累计推广1000余亩,示范效应扩大近10倍。助力强村富民,预计今年通过玉米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可使每亩玉米额外增收近260元,助力村集体经济额外增长3.1万元,解决30余名劳动力就业。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