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浪潮下,环保产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水质如何持续改善?含氟废水能否变身“城市矿藏”?化工园区怎样实现智慧管控?这些具体而紧迫的环境治理难题,正在推动安徽环境科技产业加速转型。

活动现场(科大硅谷供图)

10月13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沙龙第四期——走进环境研究院在中国环境谷举行。活动由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科大硅谷公司主办,合肥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中国环境谷、安徽蜀峰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办。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安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罗宏,安徽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缪磊,蜀山区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刘智、科大硅谷公司副总裁王晶、环境研究院院长助理任冲等嘉宾,展开了一场关于环境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交流与前沿对话。

解答环境科技的“安徽考题”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民生问题,它本质上是经济问题。”活动现场,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罗宏开宗明义。

当前,全球环境治理正面临从末端治理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系统性转变。在美丽中国战略与“3060”双碳目标牵引下,环境科技已不再是单一的“手术刀”,而是演变为由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传感与新材料共同编织的“感知神经网络”和“智慧大脑”。

环境研究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省属事业单位法人,成立于2023年的环境研究院重点面向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家重大需求,以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培育新兴减污降碳产业为主线,旨在打造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我们聚焦的是从1到10这段最吃力的转化环节。”环境研究院院长助理任冲表示,研究院正攻坚巢湖治理、化工园区智慧管控、皖北大气污染防治等关键领域,致力于让环保科技“既高效解决环境问题,又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

协同构建“环境医院”式的生态雨林

创新的火花,需要适宜的生态才能“燎原”。面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普遍难题,安徽正在探索出一种“环境医院”式的协同新模式。

“一个好项目的金三角,就是大赛道、硬科技和好团队。”科大硅谷公司副总裁王晶从投资视角精准定义了优质标的。她指出,当前环保产业的几大“风口”正集中于污水处理、危废处置、固废资源化与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等赛道。她特别强调,“技术先进性只是入场券,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具备成本竞争力,这才是跨越‘创新死亡谷’的决定性因素。”她建议初创企业应主动拥抱产业生态,具备与龙头企业协同共生的格局,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来承接重大工程订单。

资本的视角务实而锐利,而地方的作为则在于构建良性的生态体系。蜀山区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刘智分享了“中国环境谷”的成长逻辑:通过打通政策链、资金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构建“政产学研用经”融合的闭环。目前,环境谷已集聚企业450余家,产值突破500亿元。

在这一生态中,安徽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作为“链主”扮演着关键角色。集团副总经理缪磊介绍,集团定位为“四大平台”,并致力于“带着大家一起干”,以解决地方政府痛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嫁接省属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和先进经验,共同联合地解决问题。他表示,两年多来,集团通过联合开发、共建产业研究院等方式,走出了一条“双招双引”的新路子。

政府作为组织者,龙头企业作为集成者,科研机构作为策源者,资本作为赋能者——各方角色清晰,共同组成了一个能够协同攻关、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环境医院”。

在产业重构中发现新蓝海

尽管当前部分环保企业面临转型阵痛,但沙龙现场传递出的是基于长期主义的理性信心。

“在当前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环保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优胜劣汰。”罗宏坦言,尽管挑战严峻,但对标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环境质量还需大幅改善,这为环保科技留下了巨大的市场刚需。“越是竞争激烈,越要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来赢得生存、实现做强。”他进一步指出,企业若想脱颖而出,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关键条件:瞄准确定性的市场刚需、掌握行业领先的先进技术,并建立起可持续的成本优势。

信心的根基,来源于真实的需求和可行的路径。任冲分享的“含氟废水资源化”的设想令人振奋:如果能将含氟废水视为“城市矿藏”,通过技术回收,有望变废为宝,甚至成为“第二稀土”。这正是用产品价值打通治理场景的典范。

现场企业代表、安徽金唯生物负责人的提问,则道出了众多科创企业的心声:手握先进高效的微生物治理技术,如何突破推广瓶颈?刘智区长的回答指向了“精准对接”与“借船出海”——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与链主企业带动,让新技术找到用武之地。

环境科技产业的破局,需要的是耐心与定力。科研力量聚焦真实痛点,资本给予长期陪伴,企业勇于开放协同,政府善于制度创新——这些要素的有机组合,正在让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自然生长。

这种通过构建生态来实现产业突破的“安徽实践”,不仅为本土环境科技产业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也可能为全球的绿色转型贡献一份具有启发意义的中国方案。(章鑫怡)

编辑:赵家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