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畔,发展浪潮风起潮涌;智造名城,产业变革气象万千。

五年来,锚定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发展定位,马鞍山树立领跑意识,以打造“1+3+N”战新产业集群为骨架,以数字赋能为引擎,以创新驱动为内核,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征程上奋楫争先,全力书写产业强市的时代答卷。

惟新者进,惟变者强,惟智者胜。

从新兴产业聚链成群实现跨越发展,到传统产业通过“智改数转”焕发新生,再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构筑竞争优势,马鞍山深刻洞察产业变革时代趋势,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规律,探索出一条智造强市的特色发展路径。

如今,在这片创新开放的热土,一幅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聚“链”成群,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位于马鞍山经开区的汉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机械手臂上下翻飞,一辆辆新能源汽车鱼贯下线。

今年上半年,汉马科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126.83%、130.46%,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前列;整车出口同比增长149%,延续“井喷式”增长态势。作为全省唯一的新能源商用车“链主”企业,汉马科技还积极发挥带动作用,吸引多家供应链企业落户马鞍山,让供应链真正成为“共赢链”,助力马鞍山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在“链主”企业发挥协同带动作用的同时,政策支撑体系也不断完善。聚焦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协同发展,马鞍山加快推动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出台《马鞍山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方案》等配套制度文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蓄势腾飞。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现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企业338家,其中整车企业2家,零部件企业207家,后市场企业129家。2024年,全市汽车产业营收448亿元,同比增长17.3%。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在这盘产业发展的“大棋局”中,马鞍山从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厚植制造业优势,全力打造“1+3+N”战新产业融合集群,积极争创以高品质特种钢铁材料为主导的国家级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加速培育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等3个有特色的省重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N个有竞争力的市级重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为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如今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红利”正在马鞍山加速释放,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开辟了广阔空间。2024年,全市“1+3+N”战新产业融合集群产值达3200亿元;2020至2024年,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平均增速达19%,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今年,当涂县智能家电(家居)产业集群和雨山区稀土永磁及软磁材料产业集群入选2025年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入选数居全省第一。

乘“数”而上,传统产业蝶变跃升

走进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智慧管控中心,一块长约56米、宽约1.8米的大屏幕映入眼帘,80台高性能控制终端按区块划分在此整齐排列。

“智慧管控中心建成后,所有数据、指令、人员在同一平台交互,各环节响应迅速,工作效率更高了。”国星生化综合办公室主任鲁飞介绍,建成后的智慧管控中心高效整合了全厂DCS系统,通过终端可进行多系统集中调控,生产指令响应速度提高约40%,异常处置效率提升约60%,真正实现了“一屏观全局,一网管全厂”。

一花独放不是春,国星生化的转型成效并非个例。“机器人同事”包揽重活累活、“黑灯工厂”24小时不间断生产、“透明工厂”实时远程监测作业、“数字身份证”关联全流程生产数据……在马鞍山,越来越多的工厂里呈现出这样的智能新场景。

五年来,马鞍山坚持把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牵引性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批“老字号”企业通过“智改数转”,塑造出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

为持续推动数字赋能落地见效,马鞍山率先编制十大重点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创新“看样学样”模式,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今年2月,马鞍山出台《2025年数字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链协同优化、产业治理数字化提升等六个方面,部署32项具体举措,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推动1432户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数字化改造完成率达86.4%;创建国家级智能工厂2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6个、省级智能工厂20个、市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企业10个;打造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22个、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5个;成功入选2025年全省唯一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随着一批5G智慧工厂、智能质控平台、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加速涌现,传统产业正循着“数字化”路径加速升级,向着“智能化”方向稳步迈进。

“智”潮奔涌,未来产业方兴未艾

在马鞍山图灵小镇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数据洪流在光纤中澎湃涌动,正在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算力支撑;安徽智鸥驱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组装车间,自主研发设计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正蓄势待飞,即将揭开神秘面纱;慈湖高新区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紧盯免疫治疗试剂的数据波动,生命科学的未来图景悄然展开……

创新引领,“未来”已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马鞍山不断深化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速推进未来产业布局。截至目前,马鞍山在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制造、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与健康、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领域形成先发优势。

今年6月,马鞍山出台了全省首个地市层面的“人工智能+”实施方案,深入实施底层能力支撑、场景融合攻坚、全面生态构建三大工程,加速提升未来产业发展能级。政策驱动下,马鞍山未来产业布局再获突破。雨山经济开发区获批人工智能视觉大模型省未来产业先导区;马鞍山软件园获批省通用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园区,2个应用场景获评省通用人工智能应用标杆示范场景;马鞍山成为全省首批低空智能信息网建设城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马鞍山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五年来,马鞍山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各类创新主体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攻关,累计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183项;新登记各科技成果11571项;立项市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市“揭榜挂帅”项目等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4项。

五年来,马鞍山不断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用合作等创新机制,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830项,合同金额4.9亿元,全市技术合同吸纳额超1173.5亿元;探索“研发在周边、转化在马鞍山”的区域创新合作新模式,建成“研发飞地”11家,招引硕士、博士等高层次科技人才43人。

五年来,马鞍山持续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力度,全市研发人员总量增至2.2万人,连续4年跻身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共有7名院士与马鞍山企业共建省院士工作站,培育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4个,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集聚双创人才8700余人,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陶志尧)

编辑:张琳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