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工信部下属研究机构——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5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我省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成功上榜2025赛迪“百强县”榜单,肥西县第54位、肥东县第68位、长丰县第72位。
“全国百强县”,以仅占全国约2%的土地面积和7%的人口规模,创造了超10%的GDP总量。这充分展示了县域经济在全国高质量发展格局中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对安徽来说,在59个县(市)中,宁国是全省首个“全国百强县”,桐城也曾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肥西县已连续15年入选“全国百强县”榜单,长丰县在2016年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肥东县之前也曾入围“全国百强县”。
这次合肥所辖三个县入围全国百强,其独特的发展路径不可忽视——注重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工业硬支撑
冲压、焊接、涂装……日前,在长丰县比亚迪合肥基地,满载零部件的拖车来回穿梭,总装车间内机械臂灵活舞动,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一辆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
汽车产业是长丰县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长丰县坚持“工业立县”的战略方向,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以“链式思维”重构产业版图,依托比亚迪合肥基地这个千亿级项目,打造政企协同创新的县域经济样本,向“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目标全速迈进。
一个县城想要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底气从何而来?
长丰县具有发展汽车产业的基础,精准把握住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机遇。20世纪90年代,长丰县抓住汽车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机遇,在岗集镇建起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开启“汽车梦”。2009年,合肥成为首批“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试点城市之一,长丰县依托这一优势,大力推动县域转型……如今,长丰县已集聚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200多家,成功构建从电池、电机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2024年,长丰县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共计约1150亿元,同比增长约55%,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的54.5%。
近些年,长丰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实现了“华丽转身”:2012年脱贫摘帽,2016年跻身“全国百强县”,2024年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
同样,肥西县也是一座“千亿之城”。肥西县近些年不断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以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思路,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福耀玻璃、一汽大众、奥托立夫、深向科技等一批牵动性强的项目相继落地,江汽华为尊界“超级工厂”落成使用。
作为安徽首个千亿县,目前肥西县锚定“挺进全国二十强”目标,深入实施“五比五拼走在前、勇当全省排头兵”行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为“全国百强县”和千亿县,肥西县和长丰县的成功经验是否具有普适性?其他县(市)在借鉴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这些路径和经验是具有普适性的,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城市带动作用和干部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院长洪功翔教授看来,不能只把县域经济发展的目光局限于所在城市的市域发展上,有时也要因势而谋,差异化布局,主动接受更大范围的城市群发展辐射和带动,因地制宜积极融入都市圈和市域一体化发展。
科技新引擎
“技术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专注细分领域做细做精,才能厚积薄发。我们计划用3年至5年时间成为行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争取成为全球一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安徽省锦瑞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杨六云说。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近些年,肥西县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实施创新型企业“十百千万”培育工程,发挥县内12所高校集聚优势,积极招引科技人才,聚焦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形成“天使投+创业投+产业投资”科创引导基金体系,以基金“活水”滋养产业“硕果”。
截至目前,肥西县已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95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10家,均居全省县域首位。培育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其中国家级2家。吸引“双创”人才1008名,集聚省级以上领军人才18人,设立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
“为增强新药研发及药物开发全产业链创新能力,我们收购了意大利最大的肿瘤药研发机构——NMS集团90%的股权,第一次实现了国际医药创新资源无缝对接,也提高了我们县医药公司国际化运营能力。”肥东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并购也吸引了海辰药业等一批项目集聚,肥东获得了4倍的产业基金投资溢价收益,并完成了配套的海辰药业生产基地落户。
多年来,肥东县持续强化科创赋能,依托长临河科创小镇、肥东科创中心两大核心载体,着力构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支持体系。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1.09%,居全省县域科技创新指数第8位,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69位。高新技术企业四年翻两番、达到366家,国家、省专精特新企业三年翻两番,达到115家。科技成果转化成立企业增长240%。
此外,肥东县还持续夯实人才支撑,坚持以好岗位引才、好住房暖才、好服务留才,开展“全国高校千名学子看合肥”等活动,建立完善“桑梓”人才信息库,出台人才安居支持政策,努力让各类人才在肥东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全县现有高层次人才1358人。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我们迈向‘千亿县’、实现历史性跃升的关键之年,我们将锚定‘千亿肥东’目标,抢抓滨湖科技城实体化改革机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升经济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肥东县有关负责人表示。
城市新动能
20世纪9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宁国在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小县城一跃成长为我省的经济强县:1995年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县”榜单,成为安徽首个“全国百强县”。
近些年,宁国提出实施开放兴市、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创新活市、和谐安市“五大战略”不动摇,扎实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打造具有产业竞争力、城市吸引力、区域影响力的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中小城市。
安徽日报智库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安徽县域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宁国市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名列前茅。
在这份报告中,位于皖北的濉溪县在综合实力、创新驱动等方面相对靠前。濉溪县近年来也在积极努力冲刺“全国百强县”。
“我们立足自身实际,聚焦金属新材料、装备制造、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强化集群效应,完善产业生态,厚植营商沃土等,争取早日冲进‘全国百强县’。”濉溪县相关负责人说。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濉溪县近些年紧扣“保十争百”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蝶变,走出了一条内陆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2024年,濉溪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7亿元,连续9年位居皖北第一、安徽十强;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9.3∶48.7∶42.0,工业经济占据“半壁江山”,成为带动县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濉溪县高端铝基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濉溪县只是我省众多有意冲进“全国百强县”县(市)的缩影。那对这些县(市)而言,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对于已经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县域应如何“更上一层楼”呢?
“有意冲刺‘全国百强县’的县(市)应该以工业强县为主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实干兴业为主线,全方位推动县(市)经济发展。”洪功翔教授认为,县域要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抓住大城市制造业向外转移的契机,积极做好承接工作,同时让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干部充分发挥自身才能,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在洪功翔看来,对已经跻身“全国百强县”或者在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中综合评价位次居前的“领头羊”县域,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竞争力强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创新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优化政治生态等举措,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记者张彩莉)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