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近日,霍山县但家庙镇花石嘴村的小马,与自己心爱的人以“零彩礼”的方式步入婚姻殿堂。婚礼现场拒绝铺张浪费,精简宴席规模,让每一份祝福都回归真挚纯粹。

“我们觉得感情比彩礼更重要。‘零彩礼’减轻了双方家庭的负担,这样我们可以把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到婚后生活和事业发展中。”新人小马说。

彩礼,是男女双方及家庭之间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也蕴含着对婚姻的期盼与祝福。然而,超出家庭负担能力给付的高额彩礼却让适龄青年直呼“婚不起”。

如何革除婚嫁沉疴?安徽省以婚俗改革为抓手,标本兼治,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扎实开展高额彩礼等婚俗陋习治理,有效减轻了群众婚嫁负担。

如今的江淮大地,文明健康婚俗新风正逐步形成。

新事新办新风尚

彩礼最高不超过6万元、非亲友随礼一般不超过200元……近日,安庆怀宁县发布文件,提倡“低彩礼”“零彩礼”,树文明简约新风尚。

目前,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出台了农村彩礼倡导性标准,提倡彩礼金额不超过6万元。标准出台后,各地特别是皖北地区农村彩礼金额明显下降,阜阳、淮南市农村彩礼平均金额降至5-6万元。

与此同时,各地村级党组织组织发挥主导作用,用好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村干部、党员、“五老”等带头签订承诺书,上门帮办喜事,引导群众抵制婚俗陋习。

在淮北,“大总”在推动彩礼婚俗变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大总”就是“操办事的”。曾经,村里婚事彩礼动辄10万元,比谁桌席多、酒店高端。如今,在“大总”的操办下,村民选择在免费的“新风堂”举办婚礼,并且彩礼减半,算下来一场婚礼能省2-3万元。

“在农村,办喜事都讲究个排场,谁不知道这是要了面子伤了里子。我作为‘大总’就是要让村民们办大事既有里子又有面子。”濉溪县刘桥镇“大总”李乾表示。

据统计,淮北、六安等市培育本土化“大总”,劝导婚事简办300余场,帮助村民减轻婚礼负担。

事中做好服务,事前则打好预防。天长市探索建立抵制高额彩礼志愿劝导队伍,成立志愿劝导队96支,摸排未婚适龄青年信息,入户宣传婚事新办理念,让低彩礼、零彩礼成为共识。

以文化人除陋习

“我的婚姻我做主,新事来了新事办。只要能够合得来,金钱彩礼啥不算……”亳州市利辛县的豫剧小戏《天价彩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村民感受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

移风易俗,久久为功。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各地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宣传,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正确的婚恋观家喻户晓。全省共举办“抵制高额彩礼、弘扬文明新风”倡议活动近1万场、参与人员超200万人次。黄山市推出《高额彩礼大家说》直播节目,亳州市蒙城县举办“推进移风易俗,倡导低价彩礼”乡村春晚,马鞍山市开展“不要彩礼要幸福”曲艺巡演,寓教于乐传播文明婚俗理念。

作为乡土社会的治理工具,村规民约是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行为规范,是德治的具体化、条理化。

为顺应新时代新风尚潮流,全省13251个村修订了村规民约,充实抵制高额彩礼、推行婚事简办等内容,引导村民依“规”而治、以“约”促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正向激励得实惠

“彩礼不超5万8,政府礼包送到家。”自2023年起,宿州砀山县关帝庙镇推出“要幸福不要彩礼!”创新举措,用暖心政策破解“天价彩礼”困局。

今年3月,陈先生与韩女士“零彩礼”婚礼现场,镇党委书记薛燕到场祝贺,并赠予新人寓意美好的“祝福礼包”——当地非遗蝌蚪文书法卷轴、最美新人奖牌、一床喜被、一束鲜花。四重礼遇胜过万金彩礼。

两年来,当地已有20余对新人积极响应,让“低彩礼”成为新风尚。

没有豪车接送、不收结婚份子钱的婚礼也可以有大排面。蚌埠市固镇县举行的“零彩礼低彩礼”集体婚礼现场,县领导、全国道德模范为新人送上祝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为新人书写婚书,仪式感满满。

去年以来,像这样有排面的集体婚礼和特色颁证活动全省共举办850余场。集体婚礼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领着婚嫁文化。

各地还通过看得见的实惠,精准破解“零彩礼没面子”的顾虑。在阜阳,选择“零彩礼、低彩礼、不收礼”新人可享子女优先入学、景区免票、免费体检等,礼遇对象覆盖夫妻双方及岳父母。

此外,各地将反对高额彩礼、倡导文明风俗等纳入积分管理,通过遍布全省的12089个线下“积分超市”,让践行新风者获积分、得实惠。(记者 檀美玲)

编辑:刘浩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