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桐城1月27日消息(记者 张琳琳 鲍玉婵)“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1月27日上午,除夕的前一天,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里游人如织。小朋友背起了这首知名的“让墙诗”,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排队与“六尺巷”打卡拍照,感受典故中蕴含的“礼让和谐”文化内涵。
六尺巷(央广网记者 鲍玉婵 摄)
“我们从合肥回老家过年,路过桐城,特意下高速来看看六尺巷。”上午10时许,游客王茂林与儿子王亦辰一起站在六尺巷前背起了张英的“让墙诗”。归家路上,王茂林给儿子讲述了六尺巷的故事,百闻不如一见,一家人干脆直接开车到六尺巷,带孩子现场感受,“六尺巷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要谦让别人。”8岁的王亦辰看着往来的游客自发地排队拍照,也围在一边,等别人拍完后,才上前背诗,让妈妈拍视频留念。
确实,“六尺巷”里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据《桐城县志略》等史书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张家人给张英写信求助,张英收信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两家各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从此美名远扬。
游客张开双臂拍照打卡(央广网记者 张琳琳 摄)
这条六尺窄巷,位于桐城市文城西路,直来直去不过百米。1月27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游客来到这里都不自觉张开双臂丈量巷子的宽度,“巷子不宽,但是在这里张开双臂,感觉心胸都宽广了许多。”长居厦门的开强就是桐城人,刚回到老家过年,就带孩子来打卡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我们从小听到大,今天也带孩子来学习一下六尺巷的精神。”
6岁的小姑娘想想来自上海,跟妈妈一起到亲戚家过年,也来到了六尺巷游玩,母女俩边走边拍照,想想妈妈还发了朋友圈,“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文案,让她收获了很多点赞。
王士祥正在制作文创摆台(央广网记者 鲍玉婵 摄)
“这里游客很多,但是不乱。”27日上午,在巷口“礼让”牌坊前摆摊的王士祥正忙着制作文创摆台。
记者在他的摊位上看到了很多书法作品上都写着“让三尺 宽天下”“礼让”“越来越好”等字样,“这些都是我围绕‘六尺巷’精神创作的。”王士祥笑着说,“来到这儿,很容易被‘礼让’精神所感染,巷子里人多的时候,大家也不急,侧一下身就过去了,礼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