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时节,岳西山区迎来了一年中景色最好的时段,郁郁丛林为连绵不断的群山穿上了色彩斑斓的外衣。在群山环抱中,一对千年古树挺立在冶溪镇溪河村的田野中,成为这里的地标与象征。
这个藏在深山的小村落,如今怀揣着一个炽热的“出山梦”。从“攥指成拳”的产业聚合,到借电商翅膀让农特产出山的奋力突围,再到挖掘自身资源吸引远方来客的文旅探索,这里正以其独特的节奏,在坚守与求变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振兴之路。
“把五根指头攥紧成一个拳头”
2021年6月,冶溪镇11个村集体共同出资组建了冶溪镇小江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是全省首个强村富民公司,溪河村党支部书记胡慰担任董事长,其余村书记分别在公司里担任董事等职务。
“一个小项目,十几二十万,撒到一个村,就像撒胡椒面,翻不起什么浪花,也留不下像样的产业。但十一个村合起来,就是二百多万,能干成个像样的企业,能把根扎得更深。”胡慰打了一个比方,这就像把五根手指头攥紧成一个拳头,打出去才更有力。
“拳头”的第一次打出去就是公司投资1300万元成立了菌种厂,公司与高校达成合作,专家驻点指导技术,实现了从菌种培育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闭环。2024年,菌种厂营业额达到了300万,还为当地提供了150个长期和临时的就业岗位,不仅让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还在家门口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模样。
如今,“小江南”公司的旗下已衍生出10家子公司,遍及种植、养殖、工程、茶楼、光伏乃至建筑劳务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多元的产业矩阵,2024年公司总营收超过了3000万元,利润900余万元。
然而,生产出好产品只是产业振兴的第一步,如何让“养在深闺”的优质农产品飞出群山包围,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是摆在胡慰面前的新难题。
电商的翅膀,让好货能够走出深山
溪河村所在的冶溪镇处在一块盆地之上,四周环绕的群山阻挡了冷空气的侵扰,气候温暖,一年可以种植二季水稻。而且这里有其他山区难得一见的连片平地,可以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粮食产量占到了岳西全县的四成,有着“小江南”之称,有机大米,茯苓,天麻等农产品都是当地特产。
“我们种植的羊肚菌,肉质饱满丰厚,品相和口感都是一流的。”胡慰的语气里带着自信。“外地的羊肚菌,要11斤鲜货才能烘出1斤干货,而我们只要8到9斤,行情最好的时候可以卖到1000元每斤。”
但是好货却没能转化成好销量,羊肚菌往年的销售额,也只能停留在150万元左右这个瓶颈,难以突破。“还是知名度太低,山里的好东西外面不知道。”说到这里,胡慰的语气有了些许无奈。
他们并非没有尝试过电商销售,也请来了团队带货,搞过直播,挂过“小黄车”,试图打出知名度,但是效果寥寥,如同石沉大海。“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不够专业,粉丝量也少,形成不了规模和气候。”胡慰看得明白,在电商平台海量的产品中,分散业余的尝试,很难砸出水花。
11月15日,“安徽乡村振兴电商联盟皖西南运营中心”在岳西县正式成立,该中心将作为联盟区域电商服务枢纽,整合直播场地、达人资源与特色产品,构建“培训赋能—流量引流—带货转化”一体化服务体系,助力岳西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引流增粉示范样本。
胡慰对皖西南运营中心的成立抱有很大期待,希望能加入这个组织之后,把各地分散的电商力量聚合在一起,依托专业团队的运作,形成一个新的“拳头”抱团发展,共同走出深山。
古树、年俗与远方的客人
实体产业是发展的基石,独特的乡土文化则为乡村振兴赋予了“软实力”。
在溪河村的田畈上有两株千年古树,互相依靠,并肩生长,当地人称之为“情侣树”,还口口流传了一个关于穷小伙与富家小姐的爱情故事,将自然景观染上了一层人文情感。这里的上百株古树形成了一个长廊,周边的司空山,小溪河,景色优美,很适宜放松度假。
除了自然景观,在大都市里快速消失的“年味”也吸引着外地人来此游玩。
“我们这里‘年味’浓郁,传统民俗一直保留至今。”胡慰说。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开始,杀年猪、做豆粑、打豆腐、炸圆子……每个村子都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几十年来从未淡化。一家杀年猪,会请亲友邻居来帮忙,然后摆上几桌酒席,这种根植于乡土的人情味,让都市人既新奇,又回忆起儿时的过年经历。“现在,有南京、上海等地的游客,专门拖家带口来我们这儿过年,寻找他们童年记忆里的春节。”胡慰说道。
冶溪镇也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聚集人气,制造声量。今年五月,镇里精心举办了一场半程马拉松,起点和终点就设在那一对千年的“情侣树”下。“那两天,镇上所有宾馆饭店全爆满,周边乡镇都分流了不少游客。”虽然参赛者只有两三千人,但胡慰算的是另一笔账:这意味着至少有上万人通过这场充满活力的体育赛事,知道了冶溪这个名字,听说了千年古树的故事,看到了这个山村的美丽风光。
“需要打造一个好IP,将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民俗整合到一起,讲好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胡慰说。
从学习袁家村到找到自己的路
为了做好文旅经济,胡慰考察过不少地方,有的经济发达地区做文旅产业,往往需要前期大量资金投入,这与溪河村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但在陕西袁家村考察经历,让胡慰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袁家村距离西安65公里,并没有很强的先天优势,但靠着关中小吃,做香了旅游饭,去年旅游营收突破12亿元。在2025年春节期间,袁家村接待游客人次数再度稳居陕西各景区榜首,综合收入1.8亿余元。“最高峰时一天要接待10万多游客,星巴克都专门在此开店。”这个小村的文旅破圈现象让胡慰羡慕不已。
“第一个就是游客体验好,‘前店后坊’的业态设计可以让游客参与到小吃和非遗工艺的制作环节中。”这种深度参与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和互动性,使他们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旁观者,而是成为文化体验的参与者,让游客变成了“留客”。
同时,袁家村还建立了严格的食品安全和品质管控体系,从源头上保障了游客的饮食安全。规范和共享的经营理念,将游客体验放在了首位,许多游客在体验过后表示,不仅自己会再次前来,还会向身边的人推荐。
不仅如此,胡慰还注意到了村里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将油坊、豆腐坊、面坊等转为合作社,打造村民利益共同体,30多个合作社支撑起了各类业态。“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出现像袁家村这样的文旅产业。”谈话间,胡慰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走在溪河村,村里这对“情侣树”依然挺拔繁茂,因为扎根深厚,每年仍然在不断抽出新枝,开枝散叶。正如胡慰所期待的那样,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时期,山村根植于本土,通过各种努力尝试,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新出路,像古树那样,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
(记者 苏艺 焦明仁 汪源 陈海生)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