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11月12日消息(记者 张琳琳)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年初,素以文旅闻名的黄山市,向外界传递出一个新的发展思路:“抓住文旅、延伸文旅、不唯文旅、超越文旅”。自此,文旅被赋予全新内涵,黄山发展气象为之一新。
前不久,黄山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增速连续2个季度居全省首位,创1998年开展市级GDP季度核算以来最好成绩。
在全省上下深入落实省委“创新之问”的关键时刻,我们系统梳理盘点其发展路径与转型脉络,以期更好巩固当前经济向好的态势,并凝聚为争先进位创一流的底气、真抓实干往前赶的动力。
从看景到入情
每座城市都有专属自己的城市调性。黄山与徽州是黄山市独有的世界级资源,也是世界级核心吸引物。
过去40多年,得风气之先的黄山文旅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核心引擎推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上升为国家规划。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目的地由“传统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情绪价值成为硬通货,人们更乐于捧着“小红书”按图索骥、追随各路明星“NPC”打卡、为一口鲜香不远万里,甚至一段耳熟能详的台词、几张能发社交网络的美图都能引爆流量。
风向的变化,深耕者总是最先感知;流量的机会,从来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今年以来,黄山市持续上新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越来越多要素成为年轻人的“兴奋点”、文旅的燃爆点。
有着“江南第一村”美誉的徽州区呈坎村,推出“盛世徽州、呈坎社戏、一夜鱼龙舞”沉浸式文旅新产品,永兴湖畔的大白鹅、夜幕下的鱼灯巡游爆红网络,国庆中秋假期一度临时限流、周边民宿一房难求。

徽州古城鱼灯巡游(央广网发 歙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以前游客只是看灯,现在人人都是执灯人”。主打体验感界顶流——徽州鱼灯,以呈坎、徽州古城等为核心景区的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红红火火,国庆中秋假期迎客42.93万人次,徽州古城入选“高德扫街榜”年轻人“奔县”的重要目的地。作为对比,长红景区——西递宏村接待游客为28.63万人次。

横江舞金龙(央广网发 休宁县委宣传部供图)
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同样着眼在地文化深耕与情绪价值的链接,焕新升级“齐云逍遥街”,“一步一景、一景一戏”的沉浸感,让游客从“短暂驻足”转向“深度停留”,重游率提升至20%左右。

乌桕桕民宿(央广网发 孙敏摄)
将目光放眼全域,古城、古村、街巷集聚非遗、老字号,也引入年轻人喜爱的创意咖啡、稻田书舍、潮流文创、沉浸剧场,更有古村观鸟、江面游轮、秘境观光列车等新潮玩法,“信用游”“票根经济”“有奖发票”等创新体验,徽学学术大会、黄山马拉松等赛事会展……
昼兴夜灿、处处可游,“新”已经成为黄山文旅最鲜明的标签。
增长“第二曲线”
经济学上有个理论叫作“第二曲线”,其核心主张是企业应主动突破现有成功模式,在第一增长曲线达到峰值前主动开辟新增长路径以实现二次增长。
在黄山,黄山风景区、古村落等核心景区扮演着强大“引流”角色,是接触海量用户的入口。黄山以此为基础,主动突破单一观光模式,打破产业边界,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深度融合,放大“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划出增长新曲线。
在这条新曲线中,黄山从“卖风景”转向“卖品牌”“卖体验”。
“一瓶水”在崛起。黄山水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是全国人均的4倍,全域水环境质量连续多年领跑全国。随着农夫山泉“黄山版”系列产品上市,生态“好水”加速转化为产业“活水”。今年1—9月,黄山规上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694.1%,其中农夫山泉实现产值8.58亿元。有消费者感慨,“买的不只是农夫山泉,更是看得见喝得着的自然与信任”。

农夫山泉生产线(央广网发 黄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片叶”在振兴。黄山作为中国名茶之都,在中国十大名茶中,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独占三席。黄山抢抓茶产业转型机遇,集聚华绿园、水工茶业等一批头部企业,推动“一杯清茶”迈向“多元茶品”,如今全国九成以上新中式茶饮品牌都以黄山茶为基底,茶含片、茶面膜、茶口红、茶啤酒等深加工产品层出不穷,实现从特色农产品到生活方式的转变。

祁驿群芳最(央广网发 祁门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间房”在焕新。从古建筑、古村落生长而出的3200余家民宿,既是体验徽式生活的微度假旅游目的地,更成为徽州好物的展销空间。在西递村泊心云舍明经园,住客喜爱的毛巾、梳子、床垫等民宿同款,顶市酥、徽墨酥、黄山烧饼等本土好物都可以一键带走。

新安养生馆(央广网发 樊成柱摄)
“康养+”在延伸。依托气候、森林、温泉和中医药资源,黄山创新健康消费新模式,上线“黄山小住”康养旅居平台,聚合200余家景区景点、酒店民宿、餐饮、旅行社,提供非遗课程、药食同源、新安医学诊疗等服务,吸引众多省内外消费者前来体验,平均停留时间8天以上。
……
11月7日,黄山市首家“供销进景区”门店田园徽州1号店开门迎客,超200种精选徽州美食、徽州文创、徽州美妆等集中亮相,为景区消费场景增添了全新选项。
近年来,黄山依托优越的生态和物产,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公共品牌矩阵,整合了资源,提高了市场价值,加速了产业聚集。比如“歙采缤纷”线上线下旗舰店把有机茶、枇杷饮等绿色农产品送出大山,送上都市餐桌,更将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与农户“钱袋子”紧紧相连,新安大好山水正在成为共同富裕活水。今年前三季度黄山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全省第三位。
新质生产力的黄山“坐标”
纵观国内外重点旅游城市,发展工业从来不是“能不能”“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发展什么工业”“如何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黄山市秉持“产业强市”理念,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聚化方向,既痛下决心做落后低效产能的减法,也放开手脚做好新质生产力的加法,不断冲破环境承载力有限、土地资源不足、工业基础薄弱等一系列“天花板”,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及精密零部件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全面起势、集群成势,与黄山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与黄山城市特质相一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英姿初展。今年以来,黄山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保持全省前2位,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拉动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1个百分点。工业入库税收增长8.6%,占全市33.2%、居所有行业首位。
有人说,今年势头强劲的黄山,是撞上新能源风口的“幸运儿”,但事实上,她更像是飞速成长中的“等风人”。
生物制造,在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跻身未来产业之列。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度明确,推动生物制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业内人士分析,未来生物制造产业规模或将比肩新能源汽车。
黄山在生物制造领域起步较早。2021年,国内唯一一家集国家卫健委批件、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工业化产能于一体的人乳寡糖(HMOs)生产企业——同兮生物落户黄山区,建成运营国内首条HMOs生产线,也为黄山开辟了一条低碳高效的产业新赛道。
前不久,同兮生物创始人、总经理刘振云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到今年年底,企业二线扩建项目将全面完工,投产后年产能可跃升至3000吨,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HMOs单体工厂。
可以预见,随着同兮生物等重点企业的不断突破,将进一步吸引上下游优质企业落户集聚黄山,形成协同发展的完整产业生态。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黄山产业发展,还在释放更多积极信号。
每一次抵达,换个角度看都是再一次进发。
时光前行不舍昼夜,奋斗者脚步永不停歇。现在距离“十四五”收官只有不到2个月时间,距离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10年时间。
黄山正以时间节点为航向、以历史方位谋发展,以长期主义蓄动能、以破局之势往前赶,奋力重塑文旅城市未来,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崭新局面,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写下精彩的黄山一页。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