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黄山文旅市场再次迎来高光时刻——西溪南湿地游人如织,呈坎景区启动限流,徽州古城里鱼灯巡游点亮夜色,休宁齐云山、屯溪三江口文旅街区、国际长源村爆火出圈……全市各景区、度假区共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持续刷屏的文旅盛况背后,既展现了黄山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的持久魅力,更是一场以创新思维打破路径依赖,从“产品”到“共富”实现文旅破圈的实践探索。
理念破冰:从“守成”到“开创”的思维革命
这个假期,当传统景区面临客流压力时,一批新兴业态正悄然崛起:歙县古城、黟县宏村的非遗花灯巡游如梦似幻,徽州区夜游呈坎体验让非遗文化可触可感,呈阳村“星空露营”成为年轻游客的新宠。正标志着黄山从“我有什么就展示什么”的资源导向,转向“用户要什么我就创造什么”的需求导向。正如上世纪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只旅游概念股”、本世纪初西递、宏村成功申遗所展现的开拓精神一样,当下的黄山更需要以用户思维,来推动观光经济向体验经济跨越。
产品升维:用跨界思维重构文旅体验
双节期间,休宁木梨硔的云海摄影工作坊、歙县阳产土楼的农事体验、徽州区灵山非遗市集的创意手作,无不展现着“无处不在的文旅”新理念。这些创新产品的共同特质,是将徽州文化元素跨界重组——古村落不再只是静态建筑群,而是可参与、可沉浸的生活场景;传统技艺不再局限于博物馆展示,而是转化为可参与体验的文创产品。这种深度挖掘特色文化,通过“文旅+”实现资源转化的路径,正是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关键。
服务再造: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
假期里,当齐云山的夜游横江让山水实景与人文故事交融,当民宿主理人为游客精心设计徽州家宴菜单,当各地开放公办食堂、提供免费停车及志愿服务已成为假期文旅的“标配”。从新业态新场景的“沉浸式创新”,到乡村休闲的“诗意栖居”,再到各地花式宠客的“暖心服务”,这些细节背后,在于瞄准游客情绪价值,因地制宜打造多元化文旅消费新场景,将新业态、新模式,将徽州民俗、徽菜美食等元素巧妙融入,持续丰富美食市集、非遗展演、入境研学等文旅产品供给,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徽式生活。其中,服务早已超越功能层面,成为创造情绪价值、建立情感链接的重要媒介,是从“管理思维”到“服务思维”的深刻转变。唯有如此,才能将“一次性的观光”转化为“重复性的回归”,最终形成可持续积累的品牌口碑与情感资产。
传播革新:本土IP的全球表达
这个假期,徽州鱼灯再次引爆社交媒体——从线下巡游到线上直播,从文创衍生到跨界合作,这个传统年俗已演变为现象级文化IP。在国际传播层面,黄山正通过入境游推广、国际文旅展会、社交媒体全球叙事等多渠道,将徽文化融入视觉内容和体验项目。未来还需加强与国际航班、跨国企业的联动,打造具有全球识别度的品牌活动,让黄山成为世界读懂中国文化的窗口。
共富路径:从一区一域到共创共赢
文旅创新的最终落脚点是全民共享,通过“文旅+康养”“文旅+农业”“文旅+体育”等多元融合,构建复合型产业体系。在国庆中秋假期,全市各地呈现出各类新业态、新场景:如齐云山度假区的NPC互动、徽州古城非遗鱼灯巡游等沉浸式体验,充分展现了“文旅+”的产业活力。以歙县卖花渔村、坡山村等为代表的徽州村落,正是通过“特色+文旅+产业”模式,依托非遗、自然风光特色等资源,在政府引导下,通过政策引导与社会资本引入,实现从零星个体经营到全域共赢的跨越,真正将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在创新中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走出一条文旅赋能、全民共享的共富之路。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门槛上,黄山的创新之路需要更包容的环境、更科学的容错机制。唯有为改革者撑腰、为担当者担当,才能让创新从个体尝试升级为系统能力。这个双节已然收官,但黄山文旅的创新变革不会停止——它不需要否定传统,而是在传承中创新;不追求一时热度,而是构建可持续的发展生态。这是一场需要顶层设计与精益运营并重的系统工程,也是黄山在这场“创新大考”中必须交出的时代答卷。(汤俊 刘学禹)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