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抱、绿水环绕、茶园飘香……

从宣城市旌德县县城出发,朝西北方向,顺着一条蜿蜒的公路,行驶10多分钟,柳溪村便藏在一个山坳里,这里因柳山小溪而得名。

时逢午后,沐浴着初秋阳光的柳溪村,一派新气象:满山的茶园进入管护期、一旁的香榧林静候开杆、白墙灰瓦的房屋农舍依山而建……

2023年,柳溪村被纳入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经过两年来的打造,“会客厅”、观景台、小广场……一应俱全,利用山多地少的特点,柳溪村建起了白茶、香榧、果园、生态养殖四大基地,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发展的“交响乐”。

“2017年,村集体经济还不足3万元,去年达到了140.6万元,翻了好几十倍。”柳溪村党总支书记姚洪武说。

把时间拉回至七八年前,柳溪村却是另一番模样。“虽然有9000多亩林地山场,但几乎变不了现,村民看得见山,却看不到效益,得不到任何实惠。”姚洪武直言,路不通,树也不多,即便有,也只是杂树杂木杂林。

“最差的时候,柳溪村在全县68个村(社区)中垫底,环境不好,经济也跟不上,真是要啥没啥。”姚洪武补充道。

柳溪村的“逆袭”,从林地流转开始。

为了推开发展的大门,柳溪村从探索“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合作模式起步,早在2016年就开始谋划林地发展,通过整合村内林地资源,把农户零散的山场,集中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抱起团来想法子。

“我们山多地少,这是短板,也是优势。”姚洪武说,关键就看如何变劣势为优势。

从贫困村成为“网红村”,柳溪村的“转身”并不容易。

“起初得知要把自家山场包出去,村民们直犯嘀咕,心里也没底。”姚洪武回忆道,为了让更多村民接受新模式,就组织大伙儿去浙江诸暨和安吉考察,好不好,得看过才知道。

回来后,党员干部带头,从流转几十亩山场开始,几百亩、上千亩……前后两年时间,村里统一流转了4200多亩闲置林地和低效山场地。

地有了,种什么?

“既然敢一口气流转这么多,自然心中有数。”姚洪武过去一直从事木材生意,对于林地有感情,也了解,“有了山,就有用武之地。”

2017年,柳溪村引进浙江安吉企业种植白茶;2018年,柳溪村和宁国詹氏合作种植香榧;2019年,柳溪村发展大户种植果园……如今盘算起来,全村流转的4200亩山场地,已落实了3200多亩。

姚洪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集体每年土地租金25万元、入股分红约35万元、村民每年土地租金26万元,带动本村200多村民就业。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村民在四大基地务工收入已累计近400万元。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发展理念之变。

眼下,柳溪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正在收尾,同时忙着创建“安徽省最美公路”。置身白茶园,望着不远处的高铁,姚洪武思绪万千,“继续把山盘活,把市场做大,让村民们既可以拿租金,又能够挣薪金、分股金,让振兴乡村的路越走越宽。”(记者 汪瑞华 张俊)

编辑:徐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