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8日举行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肥东县合肥丰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电泳车间调度李小莉等2426名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这位从农家“打工妹”成长为技术标杆的产业工人,用35年奋斗历程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精神。
2024年5月,李小莉在铝车间巡查铝合金储气筒螺母焊缝焊接质量是否达标(彭红玲 摄)
刻苦钻研,农家“打工妹”淬炼成车间“多面手”
1971年10月,李小莉出生在安徽一个偏远的小山村。1990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这个普通农家的平静,李小莉善良淳朴的父亲因帮助他人而受骗,使本不富裕的家庭背上了巨额债务。面对生活的重击,20岁出头的李小莉毅然扛起家庭重担,只身来到合肥一家机械厂打工,从最基础的刨工学徒做起,开启了她的奋斗人生。
精加工刨工流程错综复杂,车间里多是身强力壮的男工,年轻的李小莉显得格格不入。师傅们觉得这个“女娃”不过是来体验生活,很快就会放弃。但李小莉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白天,她像影子一样紧紧跟着师傅,不放过任何一个操作细节;晚上,同事们都下班了,她独自1人留在车间,借着昏暗的灯光,反复琢磨产品加工方法,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与钢铁为伴。不到3个月,她便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天赋,熟练操控机器,能够独当一面。
在机械厂磨砺1年后,渴望早日还清债务的李小莉决定前往厦门闯荡。在厦门同安金鹏人造花有限公司,先进的生产技术让她眼界大开。她一头扎进机床和模具的世界,如饥似渴地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她从不藏着掖着,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不弄明白誓不罢休。很快,她成为精加工模具维修的“多面手”,维修出来的产品与设计图纸的吻合度极高,成为全厂2000余名职工中唯一会操作刨工机器的女技术工,在异乡的工厂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三年半的时间,尽管公司领导极力挽留,李小莉还是毅然踏上回乡发展的道路。此后,她又辗转上海、合肥等地,工作岗位不断变换,但她那如饥似渴勤学习、脚踏实地练本领、孜孜不倦求卓越的精神始终如一,如同熠熠生辉的星辰,照亮着她前行的道路。
攻坚克难,“多面手”蜕变为汽车零部件“螺丝钉”
2006年2月,李小莉加入合肥丰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担任金工车间刨工。彼时,汽车制造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公司业务量如潮水般涌来,发货时间要求极为紧迫。
在职期间,李小莉敏锐地发现公司常因冲压模具维修不及时而耽误生产。她主动请缨,揽下急活重活。面对各种形状复杂的模具,她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迅速找到维修方法,让模具很快恢复“战斗力”,大大降低了委外加工费用,有力地保证了销售部门按期交货。
同年6月,因工作表现卓越,李小莉被公司破格提升为金工车间主任。上任后,她发现部分员工在加工产品时,对图纸要求的2—5mm公差把控不严,加工成30mm,导致大量产品报废,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她深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和质量意识。于是,她亲自示范演练,将每一个操作步骤、每一个技术要点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员工。同时,她拟定车间产品加工公差范围及相关考核制度,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在她的努力下,产品不合格率显著降低,车间生产秩序焕然一新。
在公司生产管理过程中,李小莉大胆创新,率先打破月工资制,改为计件制。这一改革举措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她将金工车间原有27人压缩到15人,不仅没有影响产量,反而提高了员工生产效率和工资待遇,激发了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同时,这一改革为公司一年节约了近20万元费用。车间理顺后,她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以前已经评审过的报废品。她取回部分报废品,亲自打磨维修返工,经过与相关部门反复沟通确认合格后,让这些“废品”重新焕发生机,为公司挽回了近3万元损失。
2007年,冲压车间急需加工4块等高铁,如果外出采购,至少需要花费近万元。李小莉二话不说,一头扎进车间,加班加点,仅用2天时间就将符合要求的等高铁加工完成。此举让整个公司为之惊叹,大家都知道了厂里来了1位女强人、技术能手。此后,冲压车间所有模具维修工作全部被李小莉承担下来,她凭借高超的维修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了维修率,缩短了交货期,为公司的生产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精益求精,岗位“螺丝钉”蝶变企业创新“领航者”
之后,李小莉在丰华公司先后历任生产部部长、铆接、冲压、油箱、电泳等多个职位调度。岗位在变,但她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始终如一。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两个“百分百”:经过她的手发出去的产品百分百合格;公司交给她的任务,保证百分百完成。
2015年12月底,公司油箱批量生产。车间2位男同志在装筐码放时,由于配合不默契,经常把手夹破,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李小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摸索,大胆优化工序。原本1天只能生产发货40件,经过她的改进,1天就能生产120件,并且由她1人完成发货任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作之余,李小莉还心系青年职工的成长。她与青年职工结对传帮带,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公司铝合金班组荣获肥东县“工人先锋号”,侯学勇、赵杨静、阎玉芹等人先后成长为车间和班组的技术骨干。她参与的“汽车轻量化安全部件新材料应用 ——镁铝合金侧防护架制造及应用项目”获得安徽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为公司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9年9月,合肥市总工会授予以李小莉为头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她深知这是荣誉,更是责任,迅速组建了20余人的专业技术研发团队,公司每年投入超营收5%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在她的带领下,团队通过技术创新,把传统的铁储气筒、铁油箱逐步升级成铝合金类产品,减轻了产品重量,提高了安全性能,为公司的产品升级和市场竞争力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
由于公司发展需要,2013年1月,李小莉牵头组建铆接车间,解决了近10人的劳动就业问题。之后,她带领团队开发了拱形梁产品,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由原来一天生产40件提高到100多件,为公司的业务拓展和经济效益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
服务为民,创新“领航者”化身公益“践行者”
日常工作中,李小莉数十年如一日,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从无差错。她将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为民服务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5年任职期间,她深入基层一线走访调研,足迹遍布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她密密麻麻记录了8本履职笔记,其中“规范种植牙材料费用并将其治疗和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春节假期延长2至3天的建议”等多条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为人民群众谋得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此外,李小莉还将“工匠”精神融入公益行动中。2018年3月,她与省劳模元运竹、纪鸿等人牵头组建了全省首个县级“劳模(工匠)爱心志愿服务队”,至今已300余场开展各类公益活动,用爱心和行动温暖了无数人的心。2023年3月,她又与中国好人、第二届安徽省道德模范姚延顺牵头组建安徽善之源肥东好人工作室,累计开展各类公益活动108场,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疫情期间,她带领一家三口冒着随时被感染的风险挺身而出,带头捐款捐物超过1.7万元,2次带队将3.4万余斤价值15万元的新鲜蔬菜平安发往上海闵行区,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抗洪抗震期间,她身先士卒,带头为河南水灾、甘肃地震、黄山洪水等灾区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
同时,她和爱心队友徐祖琴还化身“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困难家庭的困境学子,为他们送去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慰问抗美援朝老兵及“因病致贫”的困难职工,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从农家“打工妹”到“全国劳动模范”,李小莉用坚守与创新证明:“只要肯钻研,平凡岗位也能创造非凡价值。”如今,她正以“工匠精神”继续书写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篇章。(彭红玲)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