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湖徐桥镇创业村,这个曾经被陈规陋习困扰的移民村,经过数年努力,成功实现了从“治理难题”到“文明样板”的华丽蜕变,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曾经,创业村深受人情往来负担重、攀比之风盛行等问题的困扰。一场喜事办下来花费好几万,高额彩礼、大操大办酒席让村民苦不堪言,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传统的人情礼节逐渐变味,扭曲了社会价值观,也阻碍了乡村文明的发展。面对这些难题,创业村两委决心改变现状,自2020年起,一场移风易俗的变革在村里拉开帷幕。

创业村首先打出的是“组织建设牌”。成立红白理事会,由村内老党员、老干部、组长和村民代表等组成,他们凭借在村里的威望和丰富经验,为移风易俗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构建以党员队伍(“党徽金”)、民兵队伍(“迷彩绿”)和志愿者队伍(“志愿红”)为核心的“三色服务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3+N”服务体系,成立“创业者”联盟志愿服务队,明确了移风易俗工作的管理主体,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在制度建设方面,创业村打出“规范约束牌”。制定红白喜事操办标准,严格控制宴请桌数、范围和每桌花费,如将红白喜事正餐桌数控制在10桌以内,结婚喜宴每桌汤菜数量不超过14个、标准不超过500元(含烟酒),白喜事每桌汤菜数量不超过12个、标准不突破400元(含烟酒),随礼不超过50元。并且,根据物价变化及时调整标准,确保合理性和可行性。此外,推行“两比一看”工作法,即“房前屋后比干净、邻里关系比和谐、政策制度看响应”,通过具体的比较和考核,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以积分超市为载体,实施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活动就能获得积分,用于兑换生活日用品,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奖励有机结合,进一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宣传教育是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创业村在这方面打出“多元宣传牌”。将移风易俗工作精髓编写成词,融入太湖大鼓这一传统表演形式,在“百姓大舞台,民星展风采”徐桥镇首届文艺展演中荣获一等奖,让村民在欣赏艺术表演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新风尚的熏陶。充分利用“水乡徐桥”微信视频号、太湖新闻等平台,广泛宣传移风易俗好经验、好做法,扩大影响力。同时建设移风易俗文化展示厅,融合展示家规家训、勤俭节约、孝老爱亲、红事新办、白事简办等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村民驻足观看,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成为移风易俗的“实践者”。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让创业村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效,也吸引了周边社区居民前来学习效仿。徐桥社区是徐桥镇紧邻创业村的一农村社区,其辖区一户老人去世后,因无处办丧宴来与创业村商量,创业村红白理事会与其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要求其严格遵守既定红白喜事操办标准才同意其使用场地,协助老人丧事顺利办理。如今的创业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氛围更加浓厚,过去的陈规陋习被摒弃,文明新风深入人心。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参与度显著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文明素质也显著提高。

从曾经的“治理难题”到如今的“文明样板”,创业村的移风易俗之路是一部不懈奋斗、积极探索的发展史。未来,创业村将继续秉持创新、务实、高效的工作理念,持续优化服务体系,拓展积分获取途径与兑换商品种类,丰富“两比一看”工作法的活动内容,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明动力,让文明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朱景宁 肖梦)

编辑:徐秋韵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